五、德国电力考察随想
在我们的考察中,德国电力的市场化程度在这三个国家中是最高的,市场化改革也是最成功、最彻底的。在整个德国考察行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售电卡如同售电话卡。我第一次知道售电可以跟卖电话卡一样是在德国的一次晚餐会上,德国朋友谈到家里的售电卡是从哪家售电公司、多少钱买的,甚至说这个月可能是A公司的客户,下个月可能就转向B公司了。在德国,售电公司非常多,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谁有价格优势,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客户源。这使我产生了在我国电力改革实现发输配售分开后,也可以将售电公司引入竞争的想法,以售电公司为代表开发大用户,进一步实现电力市场售电侧的市场化。
(2)欧洲大联网的国际经验。欧洲大陆电网(UCTE)是世界上覆盖的国家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电网,覆盖欧洲大陆24 个国家和地区,供电人口约为5亿。UCTE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互联互通,并且与其他电网的跨国跨区互联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欧洲大陆电网与英国电网、北欧电网(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之间虽然受海峡阻隔,但都通过海底直流电缆实现了互联。除此之外,欧盟还积极建设“环地中海同步联网”工程,以逐步实现地中海国家与UCTE 系统同步联网。
从欧洲电网联网的经验中可以看出,电网互联是世界电网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跨国联网才能打破国界的壁垒,为发电企业的自由竞争创造一个开放的市场平台,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得消费者使用上质优价廉的电力产品。
对中国来说,电改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优势互补来平衡我国电力公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创造更大的电力市场。我国东部经济基础最发达,西部电力资源最丰富的现实也要求在电改中进一步使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在一个全国统一调度平台即全国统一的电网上打破区域垄断,平抑全国消费电价差,从而真正使老百姓用上跨地区的质优价廉的电。
(3)城市网络供应商的发展方向。易昂公司(E.ON)作为德国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不仅经营电力产品,还经营城市供水以及天然气,启发了我要在中国发展城市网络供应商的想法。今后在国网公司按照产业链纵向分开后,电网可以与城市的其他基础供应网络,如水、气、热等基础网络横向综合拓展,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用网络供应商。
第六节 日美德电力考察启示
一、各国电力改革模式的选择都是基于本国国情
目前,世界各国的电力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都在处于探索阶段。即使是最先改革的英国,也仍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美国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零售市场的开放也只是在24个州不同程度地展开,并且是在航空、交通、电信等垄断行业改革之后。改革模式的选择无一不与国家的政治制度、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关系、市场化环境等密切相关。国情不同,决定了改革的路径不同,方式不同,政府要达到的首要目标也不同。日本的能源资源95%靠进口,各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不大,导致了9大电力公司间的电价比较均衡,这就决定了区域间的联网主要是事故支援和互为备用,没有跨区域大规模送电的意图。因此,区域电网间的联络线潮流基本都设计在30万千瓦的水平。针对日本的电价较高而直接影响日本的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日本政府必然把降低电价作为电力改革的首要目标。因此,部分零售市场的自由化成为日本电力改革的必然选择。美国为了消除电力批发的障碍,促进区域电网间的交易,电力改革选择了输电网无障碍开放作为突破口。而在德国,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欧盟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德国电力公司直接面对的是国际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电力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把电力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必然选择。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涉及政府、投资者、电力公司以及用户之间利益调整的过程,在私有化的条件下,一般都采用在法律和政策引导下的经济的、市场的办法,很难采用行政拆分和合并的方式。日本、德国、美国的电力公司基本都是私有化的,且为垂直一体化体制,政府都没有强制对其进行纵向拆分。如德国,迫于欧盟的压力,政府只是要求电力公司按发电、输配电和销售环节进行内部分开核算。从国家的经济利益出发,德国政府强烈抵制欧盟关于将电网从电力公司中完全独立出来的提议。同样是基于电力公司私有化的基础,虽然大电网具有诸多优越性,但政府也很难以行政的方式合并区域电网而形成全国一家管理的电力公司。另外,在联邦制这种非中央集权的政体下,各州具有立法权和相当大的自主权,鉴于电力与GDP的紧密关系,经济上的联网容易实现,跨州和全国统一的电网公司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