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当然,国资委的“管人”职责在短时间内不会削减,如考察任免、考核及薪酬决定,但决策范围应收缩到真正属于股东大会或股东的权责之内。政府今后会逐渐减少对国企高管行政任命,特别会减少官员到国企任职的作法。
一名国务院国资委的内部人日前也暗示:“改革按既定目标进展到一定程度,国资委的职能将面临缩减,不过,我们现在无暇顾及这些。”
或许有人还记得,第一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过,“温家宝总理曾跟我谈,要求我不要做'婆婆+老板'。我的理解是,他要我当一个'好老板'。国资委是国企改革特定的历史产物,这注定了有一天也要退出历史舞台”。当然,现在距离李荣融所说的“退出”那一天还远,但这两三年正是国资委和国企改革以及反腐的关键时期。
与公权力过密或成过去
(国企不能赖在政府的温床上)
北航教授任建明曾对廉政瞭望介绍过自己的一项统计,国企人员腐败的最主要手段是贪污、挪用和为特定关系人非法牟利,此类案子占国企腐败案中80%以上。
“更难的是,涉及国企高管的经济犯罪,不像党政干部违法犯罪那样容易判断,他们的违法方式,往往包藏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很难轻易判定,增加了监管、调查、取证、立案、查处的难度。”毛昭晖说。
如何治理上述突出行为,已成为国企反腐的攻坚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前部长赵晓认为,国企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与公权力的密切关系。国企大多由国资委出资设立并直接管理,天生具有区别于民企的特殊政府关系。
去年在和经济界座谈时,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就忍不住发了一次飙。当时广州电气装备集团董事长蔡瑞雄称,国企走出去很难,“在本地没把我们当亲儿子,出去也把我们当别人的儿子。”他希望“广州市政府用项目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