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从事国企纪委工作多年的人士说,国企纪委工作人员主要从企业内部产生,监督专业人才缺乏,对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的理解把握不够,监督专业技能不足,对一些问题无从下手。
国资委监督难在哪儿?
面对国企在无权、无势、也无力的感慨中,国企纪委寄希望于国资委,不过,国资委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名义上,国资委是国企的“娘家人”,也有“儿大不由娘”的难处。
第一大难题就是人难管。国企老总一般都有行政级别,有的级别还高过国资委纪委书记。例如有网友说,归属于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中投公司、铁路总公司等属于正部级企业,其老总的级别要比国资委纪委书记高半级,要发挥国资委纪委的监督作用,谈何容易?
此外,很多国企老总任职时间长,中国社科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就认为:“不少人在一家国企当总经理、董事长10多年了,可能还会当到退休。”这种现象客观上容易让国企领导形成绝对权威、获得绝对权力。个别强势国企领导布下的“铁桶阵”,被形容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从近年来发生的国企贪腐案来看,一些出事的国企官员背后往往有人庇护,甚至连其任命也与领导插手有关,这种利益纠葛给国资委纪委监督带来不小阻力。
据某国有企业纪委人士称,国资委平时也会主动和企业互动,但多以发文件、下通知、召开会议等方式进行,感觉深入指导的措施不够。国资委纪委人士却很无奈,因为不能过多干涉企业的正常生产,就以这些方式和企业沟通,但做了事还不被理解。
其实,国资委与国企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亲密”。国资委虽然是国企的“娘家人”,但企业所需的项目审批,主要是由发改委、住建、国土等部门管,难免会出现“亲人”不熟“朋友”熟的尴尬。有人说,很多国企老总可能很长时间才见一次国资委领导,但一些综合部门的人,老总们却经常见。
被“误伤”的还有国资委向国企派出的监事会。一个外派监事会同时负责多家国企,很难实现当期监督。杭州市国资委干部蔡易然,就身兼杭州市京杭运河集团和杭州汽轮集团两家国企的外派监事会主席。每周往返于3家单位,让他难以及时对两家国企进行深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