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电网行波测距装置运行规程
采用行波测距原理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装置能够消除故障类型、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系统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实现输电线路故障点的精确定位。近年来,行波测距装置在电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为规范该类装置的运行管理,促进行波测距装置技术水平的提高,特提出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行波原理的交流、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装置的运行管理。包括运行人员的职责分工、装置运行维护规程、装置的检验管理以及技术管理。
(5)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远方操作技术规范
随着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的推广,站内无人或少人值守已成必然,为提高电力系统操作效率,一次系统已在逐步推广应用远方操作。配合一次系统的远方操作而开展继电保护及安自装置的远方操作可进一步提高电力操作效率。目前,继电保护设备的微机化水平正逐步提高,且新投运的继电保护设备具备一定的远方操作能力。因此,制定《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远方操作技术规范》具有基础支撑,对指导和规范远方操作工作开展,提升远方操作可靠性具有重要工程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促进微机继电保护设备的技术水平上升。本标准适用于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远方操作工作及其运行管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体要求、继电保护设备技术要求、站端监控系统技术要求、调度端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继电保护远方操作对通信的技术要求、继电保护远方操作安全保证等内容。
8.电网设备运行监控
围绕大电网保护与控制,研究故障异常的同步告警、风险隐患的同步预警技术规范,有效支撑多级调度实时业务分布协同;建设面向电网监控业务的统一智能告警功能,推广继电保护与安控装置在线监视与智能诊断;研究在线监测辅助分析技术,开展变电站监控视频联动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提高电网监控业务的智能化水平。
(1)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监测技术规范
在变电站建设和应用中,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应用,一些传统运维方式已不再适应变电站的要求,对变电站内二次设备运行状态、变电站网络拓扑及流量、网络安全等环节的监视和诊断亟待规范。本标准旨在规范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智能诊断技术,以快速发现和处理二次设备的缺陷,提升变电站运行维护水平,为全面实现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奠定基础。本标准适用于110kV及以上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诊断技术。本标准通过规范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架构、各类二次设备状态监测信息的要求及接入方式、变电站网络监视要求,开展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全站网络系统的状态监测、二次设备可视化综合管理、智能化数据分析和诊断等工作,实现二次设备健康状况在线实时评估,全面提升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及运行维护水平。
(2)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在国内得到了大范围应用,已成为新建变电站的标配系统之一,但目前变电站视频系统应用现状并不好,存在以下问题应用效果差,用户体验差;运维难度大,故障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完善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的检验,制定本规范。规范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检验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检验内容、检验标准、检验流程等内容。适用于电力系统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新建和改造项目的检验工作,扩建项目和其他电压等级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的检验工作可参照执行。
(3)换流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随着西电东送以及直流特高压的工程的建设,目前国内已有在运换流站30多座。但截至目前,尚无针对换流站监控系统功能的技术规范,换流站监控系统在并网验收阶段,只能按照国标《DL/T5223-2005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技术规定》等规范的相关章节来执行。为完善换流站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电力系统±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换流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制定本规范。适用于电力系统±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换流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工作。运行换流站的扩建、改造工程,在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行维护方便的基础上,可参照执行。规定了南方电网范围内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技术总则,配置要求,监视、控制调节、数据采集、人机界面、远动、防误操作等功能要求,系统性能指标及技术要求等。
(4)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功能技术规范
随着IEC61970标准与变电站IEC61850标准全面推广应用,从调度控制中心对变电站基础数据支撑和源端维护的需求出发,立足于已有的基础,并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采用变电站分布式服务的机制,将调度主站的一些应用功能分布实施到各个变电站端,从而制定变电站的实施规范,制定源端维护、智能告警、顺控、防误协同等各种监控系统的应用功能规范,可以有效的指导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功能的技术开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有效指导运行单位的运行维护工作,从而提高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和调控运行水平。本标准适用于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功能技术要求。本标准将定义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制定各应用功能源端维护的技术方案,明确智能告警、顺序控制等应用功能的技术要求与实施规范。
9.配电网运行与抢修
“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完成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地县两级调度机构全部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支撑,逐步提升系统实用化水平;全面完成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建设,推广智能化配网抢修指挥功能,提高抢修指挥效率;探索主动配电网调控新技术应用,提高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和新能源消纳能力。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是配电网运行与抢修的基础保障。
(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功能及其接口规范
建设功能适用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现与管理信息大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营销业务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互通融合。开展配电网信息集成技术研究,基于IEC61968标准完善配电网信息交互模型、服务接口规范,研究主动与协同控制的信息交互总体框架、配电网信息交互功能规范,研究跨越I、Ⅲ区隔离设备的高效信息交互技术。
(2)配电网抢修指挥平台协同准侧
完成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建设,以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加强配电网基础信息整合,实现多源数据贯通和综合应用。将报修工单客户信息和地理位置与已知停电范围、停电客户进行对比和甄别,通过集成计划检修、故障记录等数据,实现停送电信息的自动编译和报送,提高抢修指挥工作效率。研究配电网调度控制与故障抢修建模、运行监控与抢修应用协同技术,实现两大业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及有效互动。
(3)主动配电网调控新标准探索
主动配电网(ActivatedDistributionNetwork)是内部具有分布式或分散式能源,具有主动控制和运行能力的配电网。主动配电网有四个特征,一是具备一定分布式可控资源,二是有较为完善的可观可控水平,三是具有实现协调优化管理的管控中心,四是可灵活调节的网络拓扑结构。充分考虑各种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以及各种可调度的负荷、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开展基于集群负荷需求响应与电网态势联动的协同交互控制技术和主动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多级协调控制以及新能源省地互动联合控制体系框架,在统一技术标准约束下,实现风电场/光伏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无功优化分配以及多无功源时序协调,提升地区电网对新能源并网的快速控制和主动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