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 正文

中电联发布《电力工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9)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来源: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    2016/7/13 11:08:53  我要投稿  

(5)自动化系统及设备运行检测标准

研究制定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检测标准技术体系,提升检测验证技术支撑能力,通过检测手段强化质量管控,提高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稳定运行水平。在规范远程运维流程、远程协助快速诊断、协调系统故障处理等方面,实现集中运维和技术支持的集约化、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

(6)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测评

落实《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4年第14号)、《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等安全防护方案和评估规范》(国能安全〔2015〕36号)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横向隔离、纵向认证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架构,延伸安全防护范围,实现各级调度、各电压等级、各级厂站和各类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的全覆盖。完善提升内网安全监视功能,全面建立安全防护实时告警机制,实现异常信息的识别、追踪、定位和处置,建立实时监视、动态管理、联合防御的防护体系。建立常态化安全测评机制,加强测评风险管控,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建设脆弱性漏洞、安全事件监测、恶意代码等信息安全公共资源库。优化安全产品入网检测、定期检测试工作机制,严把安全准入和严控安全运行环节。

(7)智能电网智能设备即插即用

即插即用功能是电网真正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建立起具有自动接入、自动发现能力的通信机制和协议,准将极大推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技术指导意义。基于间隔的智能电网建模方法和智能电网智能设备即插即用框架,较好地解决了智能电网到智能设备的映射、智能电网环境下即插即用的通信方式和过程的归纳等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智能电网即插即用技术理论体系。本标准的目的就是在智能电网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具有电网智能设备自动识别、自动接入和交互机制的通信标准。标准适用于智能电网的发、输、配、变、用所有环节的电网控制和信息交互。

标准包含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基础标准以《智能电网智能设备即插即用框架规范》为基础,包含通讯协议等,需要规范的内容。应用标准则包含:《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与智能变电站即插即用接入规范》、《智能变电站即插即用通信规范》等应用基础标准的规范。整个标准系列随应用范围扩展逐步制定。

6.智能变电站运行与监测

深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建设,规范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及运维管理;实施厂站自动化设备标准化建设,提高运维效率;规范变电站监控数据及接口,促进站端监控系统与调控主站的深度协同;开展电网时钟同步监控标准化研究,提升对大电网的可观测性,夯实控制基础。

(1)智能变电站监控数据建模及接口规范

规范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监控数据建模原则,实现调度端与厂站端设备模型、命名协调一致,统一、明确主子站之间各类监控数据交互的通信方式、基本服务及接口标准,从源端规范变电站设备监控数据的设计开发、施工调试和接入验收,实现变电站监控数据接入的规范、便捷、可靠,实现站端五防、顺控等功能在调度端的便捷调用。

(2)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远程维护技术规范

随着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变电站的普及,智能变电站远程诊断与维护的需求日渐强烈,相关的技术不断的涌现,发展和完善,需要技术标准进行功能上和技术上指导和规范。规范适用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涉及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和相关设备的远程维护功能要求,技术要求、安全防护和安全认证等。

(3)智能变电站与调控中心一致性建模技术规范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随着智能变电站的推广普及,智能变电站内各系统、装置之间,以及变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数量成倍增加,信息共享、源端维护成为智能变电站提高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重要途径。智能变电站和调控主站分别基于IEC61850标准和IEC61970标准进行模型建模、维护和管理,两个标准分别为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间的互操作与协议转换,以及不同厂家能量管理系统及应用功能间的数据交换和互操作奠定了基础,但二者间的不一致导致同一电网对应两套模型体系,模型维护与数据交换存在障碍,影响了智能变电站基础数据功能的有效发挥。变电站统一配置模型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模型描述,一次设备模型包含一次设备对象及其拓扑连接关系、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逻辑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等描述内容。在电网信息共享、综合应用实现过程中,为提高电网模型源端维护的可操作性、提升生产运行中电网模型的维护效率和有效性。为有效解决变电站与调控主站的建模一致性问题,必须明确“智能变电站与调控主站系统一致性建模”的相关规范,进而规范变电站与调控主站之间的源端维护途径。

7.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推进设备技术改造,提高继电保护及安控装备水平和故障快速切除能力;深化继电保护定值在线校核与预警实用化功能,提高调控端对电网继电保护的掌控能力;建设继电保护调度运行支撑平台,促进继电保护调控运行应用协同高效。深入实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标准化建设,确保继电保护设备标准规范。

(1)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修订《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584-2007)。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继电保护运行整定的基本原则、继电保护对电网接线和调度运行的配合要求、继电保护整定的规定等。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多级联合整定计算技术规范

随着特高压电网快速发展,区域电网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往采用的分级整定计算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分级调度管理,给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构成潜在风险,构建国家级调度、区域调度、省级调度之间多级联合整定计算统一平台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的制订可规范多级联合整定计算工作开展并指导工程应用。本标准适用于多级调度之间开展继电保护联合整定计算工作及其运行管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体要求、联合整定计算平台结构、联合整定计算技术要求、联合整定计算平台运行管理要求等内容。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DL/T623-2010)针对常规站明确了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评价原则,为提高继电保护产品的运行管理、产品研发和制造以及设计、基建水平提供技术标准和依据。随着智能站的推广,大量与继电保护功能密切相关的IED设备投入运行,对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修订目的是新增智能站继电保护设备运行评价管理的相关内容,促进智能站继电保护设备技术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的上升。适用于接入电网运行的22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和继电保护相关设备的运行评价,110kV及以下的运行评价可参照执行。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继电保护评价体系、继电保护评价原则、责任单位的评价、继电保护运行评价管理、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原因及故障环节(或部位)分类、线路重合不成功原因分类、保护装置分类、电力系统一次设备故障分类等。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