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动力锂电池发展到三元技术就卡壳了呢?主要的原因是核心技术攻关没有做好,没有体现国家力量。我们的技术攻关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攻关研究。
中国应该借鉴发展高铁的精神和模式,集中国家力量,形成统一的市场与国外企业在斗争中谋求合作,逼迫其不得不与中国进行核心技术交换。中国的高铁最初没有核心技术,技术也是进口的,但是中国守住了家门,不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轻易合资,要合作就只能和中国整体市场进行合作,要得到市场就只能进行核心技术合作。
然而,汽车产业要做到这一点要难得多。因为,铁路拥有集中的管理和集中的市场模式,而中国汽车产业过于分散,很难集中。在燃油汽车方面,中国的汽车市场目前是一盘散沙,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到处跑马圈地,从北京到上海,从沈阳到重庆,到处布局。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企业又急于牟利促进,分散了市场力量,也没有形成共享核心技术的筹码。
此次与德国合作,中国可以更聪明些。目前,中国众多电动汽车企业虽然在国内竞争激烈,但是在对外合作中能够协调有序。在前一阶段,中国主要电动汽车企业已经形成产业联盟,对原材料、技术引进等形成了讨论和协调行动的机制。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的合作采用国家层面进行市场整合,企业抱团跟进的做法,说明中国决策层和产业界已经觉醒。只要中国市场形成合力,就不会重蹈燃油汽车“万国牌”的覆辙。
记者:中国具体应该从德国借鉴哪些技术呢?
陈清泉:主要是基础科研、材料、电工、电控方面的技术。但是,我希望能够传达另一个观念。
电动充电桩不是简单的标准和技术问题,背后的能源、信息、产业管理体系等,更值得中国向德国学习。电动汽车充电桩在其中起枢纽和杠杆作用。
电动汽车对传统的产业将构成较大冲击。中国的电网、电工、电控三大块产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在与德国的合作中,在对方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关键是中国产业自身要有先见之明,受到启发后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