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德国电动汽车不是最好的,但后劲是最足的。与德国合作主要是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充电标准的统一。目前在欧洲,电动汽车应用最好的是法国,但是德国拥有良好技术,施耐德、西门子等企业在电控、电工技术上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此外,德国的电网技术、智能化电网管理也很好。
中国的电动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车辆性能问题,而是需要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保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未来在国际市场地位的综合配套路线。
所以,一定不要把中德电动汽车充电合作简单地看做是充电接头的问题。电动汽车充电和汽油车加油不一样,它是动态的,需要庞大的系统支持。如果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只是停留在充电接口的合作上,那么中德合作就没有前途。
记者:中德合作,是否能学到先进技术呢?燃油汽车以“市场换技术”却丢了市场没获得核心技术。
陈清泉:我也有这个疑问。单纯的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的,尤其是核心技术。即使换来的技术也至少是落后10年的技术。目前,一些国外企业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正是因为已经有了更新的技术。但是,对后发国家来说,与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又不可避免,放着市场的优势不去发挥未免太可惜。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市场换技术而在于怎么换。中国要有开放心态,通过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理念,这对于中国产业无疑是一种促进,而不进行合作,闭门造车则不利于产业发展。
此外,打铁还要自身硬。在产业内,企业自己要攻克一两个难关,掌握足以与他国合作的部分核心技术。
例如,在电动汽车的电池方面,中国目前还停留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上,我们的三元聚合物锂电池质量差、成本高。韩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反而超过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