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 正文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 以太网交换机进化史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来源:中国仪表网    2013/11/29 16:42:52  我要投稿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作为一种原理简单、便于实现同时又价格低廉的局域网链路层技术,以太网正在成为网络领域的基础和垄断承载技术。40年风雨兼程,以太网逐渐赢得业界普遍认同,成为最有前途的网络技术。这其中,更高性能的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的出现,可以说是以太网飞速发展、迅速称霸局域网并将触角渗透到城域网的翅膀。

1973年,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这被认为是以太网的源起点。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1977年底,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从此标志以太网的诞生。

1979年,梅特卡夫离开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它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今天,3Com已经消失,而以太网却呈现出了万夫莫挡的霸气。

四代交换机演进史

从1989年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面世至今,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太网交换机在转发性能上有了极大提升,端口速率从10M发展到了100G,单台设备的交换容量也由几十Mbps提升到了几十Tbps。凭借着“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以太网交换机如今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设备。

随着以太网的发展,以太网交换机也在持续演进。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如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不能隔绝冲突扩散,限制了网络性能的提高。交换机(网桥)作为一种能隔绝冲突的二层网络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以太网的性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的交换机早已突破当年桥接设备的框架,不仅能完成二层转发,也能根据IP地址进行三层硬件转发,甚至还出现了工作在四层及更高层的交换机。

根据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次,将交换机划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多层多业务交换机,简单回顾一下交换机的发展历程。

交换机前身:集线器

说到交换机,不得不先说一下和交换机外观非常类似的集线器。

集线器(Hub)工作于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参考模型第一层,即“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