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集线器收到报文会向所有端口转发,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通过集线器相连的所有主机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因此,当有多台主机同时发送数据报文时,大量的冲突将导致性能显著下降,这也意味着集线器所有端口都要共享同一带宽,以集线器为核心构建的网络是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
严格来说,集线器不属于狭义上的交换机范畴,但由于集线器在网络发展初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长时间内占据着目前接入交换机的应用位置,因此往往也被看成是(第)一层交换机。
典型产品有:3COM 3C16410集线器、Cisco 1538集线器。
二层交换机
交换机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Kalpana公司在1989年发明了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EtherSwitch EPS-700,对外提供7个固定端口。
最初的交换机是完全符合OSI定义的层次模型的,也就是说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因此也被称为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地址信息,主要根据MAC地址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相对简单,便于ASIC实现,因此转发性能极高。交换机的出现,解决了集线器的冲突域问题,使得以太网从“共享式“步入了“交换式”时代,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性能。
典型产品:Cisco 2960系列交换机、Huawei 5700-LI系列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