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本文首次提出了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模式理论,建立了多时间尺度递进式调度策略,并构建了优化调度体系结构。研究成果在南京智能电网示范区进行了成功应用,有效降低了区内负荷峰谷差和电网损耗,保证了电网的高效运行,为智能配电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引言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灵活、可靠、高效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支持灵活自适应的故障处理和自愈,可满足高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元件接入的要求,满足用户提高电能质量的要求。目前,配电网距离智能配电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配电网规划缺乏系统性,对资产利用率和经济性关注不足;
2)智能配电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化水平较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3)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范围很低,远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4)互动化应用缺乏信息化、自动化支撑。
配电网调度作为配电网运行的指挥协调中心,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配电网的建设进程。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国内外学者才开始将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配电网调度。当前,由于配电网量测信息少、信息质量不高,配电网调控和运行方式调整大多,仍需依靠调控员的经验开展,配电网调控基本处于“盲调”状态,特别是面对规模庞大、设备众多的复杂电网,难以兼顾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依托南京配电自动化一、二期试点工程,以包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高效运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模式理论,研制了优化调度关键设备,极大提升了配电网调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全面实现了智能配电网高效运行,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南京智能电网示范区。
2 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总体框架
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运行评估是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的基础,通过设计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优质性和智能性等多项指标,构建完整的智能配电网评估体系,全面反映电网状况,评估结果将为电网调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模式是优化调度的核心,在明确调度的范围、调度目标、调度对象和调度机制的前提下,建立相应的调度原则和策略,同时实现不同时段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以及负荷的统一协调优化。关键设备是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的支撑和实现手段,在丰富调控手段的同时,提高了控制的精准化和实时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危险等隐患。
下面将重点针对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技术及调度模式开展论述。
图1 智能配电网优化调度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