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作安全及其他可能因素可否保障?
现实派:“全球能源互联网”必须应对经济、技术、政治、监管、社会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挑战是多方面的,在欧洲的“泛欧洲电力市场”规划中也会遇到社会层面的挑战:比如土地所有者对项目线路的反对亦会造成障碍;冗长的审批流程以及过低的输配线项目利润会打击私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社会因素中更重要的部分是政治和外交,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具备条件,而创造这些条件实则比“全球能源互联网”更难,欧洲国家间发展水平相近,文化相对统一,又同在欧盟内,建设一个泛欧电网尚且如此之难,国网的洲际互联将毫无疑问地迎来更艰巨的挑战。且不论洲际,如需建立亚洲超级电网应当如何解决半岛互联的政治问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项众多国家间的合作,“泛欧洲电力市场”的投资大约为1400亿欧元,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投资肯定会更庞大。那么,这巨额投资理当在合作国之间分担。尽管倡议是国网提出的,但如此高规模的投资需要在国家层面来落实是否必要,国内反对声音比国外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事关国家资源的投入。而外部国家的支持也不应仅仅是口头支持,我们应当看那些赞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国家,是否愿意投资开展研究并最终花钱购买服务?
理想派:“全球能源互联网”应当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成为此类超大项目的执行人。
将电变为资本输出到国外形成影响力始终是建立在经济性基础上的,能给主导国家带来实质性经济利益的。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到“全球能源互联网”也说明国家层面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战略层面是支持的。
此外,中国传统的威权政治体制,表明我们是世界上最适合搞超大项目的民族。国家电网运作国际项目能力已经非常成熟,亦不缺乏国际化人才。由中国来主导“全球能源互联网”,实则是一种主动的对外能源战略;而由国网来执行该方案,至少拥有一定人才及资源优势。
我们相信“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推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障碍和挑战,但这个理念自提出后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实际已经昭示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