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下面是贵方需要的德国电价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新疆输电外送与运煤外送的经济性比较早已经被多家第三方机构验证,欧洲有效联网虽未完全实现,但跨国电力交易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并缓速增加。一种新的理念提出需要较长时间实现,其可行性及实现路径取决于技术发展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博弈。站在今天,我们无法完全清晰地预见未来,但如果没有梦想,我们可能就根本等不到美好的未来。
图1:德国2005-2015电价与分摊费
图2:德国终端电价结构
五、技术能否支撑?
现实派:“全球能源互联网”要解决的不仅是超长距离输送的技术,还涉及与各国电网的兼容。
实现电力全球互联,需要更远距离的电力主干输送线路,这将是国网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欧洲“泛欧洲电力市场”项目中,欧洲不仅面临连接容量不足的障碍,更面临各国电力间网络结构分离的挑战。尽管欧洲试图通过区域性推进整合欧洲电力市场,比如分别整合北欧及西欧地区国家。然而,区域市场的存在却助推了分裂的电网结构继续存在。此外,诸如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区电网频率与欧洲大陆并不相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技术来解决。
“全球能源互联网”面对更多的国家,更广阔的区域,更远的输送距离,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那么国网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面对方案所面临的挑战?
理想派:科技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使得技术并不构成障碍。
贵方提及的上述技术问题有些是当前有钱即可解决的,比如频率不同可在每一端增加变压器,以调整功率。有些当前可能无法解决,但问题的关键其实应该是我们解决困难的动力。当年三峡建设中的一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三峡截流的时候丢下去的石头不够大被冲走,最后是通过几天之内调集了全葛洲坝的焊工做了一个大铁笼装了几十块石头才解决了这个当时的难题。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不可能完全预见的,当年马云带着“阿里巴巴”去找投资人时受到的质疑和白眼估计远胜于“全球能源互联网”,所以不能因某个理念当前没有可行的技术方案打击它或直接放弃。以国网的强大资源动员能力,相信“全球能源互联网”并非只是一个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