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电:新能源并网的“缓冲区”
据美国能源信息部(EIA)预测:全球范围内包含水力、风力、太阳能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维持年复合成长率2.7%至2035年,成长率高于其它发电方式,从而致使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并网量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受气候条件影响,出力不稳,日波动较大,随着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已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强大冲击。同时由于风电具有显著的“反调峰”特征,发电量主要集中在夜间的用电低谷,从而频繁出现弃风现象,导致无法有效利用,造成能源浪费。
储能电站可以作为新能源并网的“缓冲区”,从而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电能质量,维护系统的稳定性。
2014年12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在河北省张北县全面建成投产。总投资约150亿元,包括风电500兆瓦、光伏100兆瓦、储能110兆瓦。这个项目除了普能2MW×4h液流以外,其他采用的技术路线都是锂电。示范工程风电场可利用率达到98%,储能电站已具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参与联合发电的条件,并能在“平滑波动”和“削峰填谷”运行模式间灵活切换。
2、输电:削峰填谷的“蓄水池”
电网运营昼夜用电峰谷差致使电厂发电机组夜间利用率低下,造成能源浪费。同时电网电能、频率等不稳定造成电能质量下降。通过储能技术可将夜间部分电量存储起来用以白天用电高峰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可大幅度提高发电机组整体利用效率,增加总电能供应量,节省电站扩建成本。同时储能电站作为一个“蓄水池”,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调压、调频的能力,优化电网运营,提高供电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