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 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国家电网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今后我国将建设联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项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特高压直流10项),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到 2015年,基本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三大同步电网,使国家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将有效推动智能电网假设,打造中国电网的一流形象。
古百克:特高压展示了中国的一流形象
“我来中国好多次了。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最近两年与中国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就特高压的学术交流频繁。我认为特高压展示了中国在世界电力工业的一流形象,我是因为关注特高压而关注中国的。”5月21日,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电机系原主任、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委员古百克兴奋地说。
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委员 古百克
他说,瑞典一直以ABB的电力设备制造为骄傲。但现在中国特高压设备的国产化对它们的冲击很大,它们必须关注中国的电力制造业。
古百克认为,中国特高压事业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2005年,我和中国专家在清华大学就特高压技术进行研讨时,完全没有想到,4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特高压‘巨龙’穿越了高山大河,巍然挺立。中国特高压的三站两线,就是世界特高压技术的珠穆朗玛峰。”
古百克说,他很关注特高压电力设备的市场潜力。“中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设备的国产化率是91%。纵观世界各国,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说, 具备特高压设备的供货能力和运行能力,就意味着该制造企业研发了前沿技术,获得了技术优势和竞争能力。”目前,中国与瑞典正互派留学生。“每年我们大学要 吸收70名中国学生攻读理工专业,其中包括特高压。”古百克强调,学术研究与电力生产应当紧密结合,要关注学术成果向现实的技术生产力的迅速转化。
“我看好中国,因为我看好中国的特高压!”古百克笑着说。
曼尼·瓦达瑞:智能化是特高压的必然选择!
“我认为有一个骨干网架发展特高压电网,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化是特高压的必然选择。”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美国Battelle研究院副总裁曼尼·瓦达瑞提出了对中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看法。
美国Battelle研究院副总裁 曼尼·瓦达瑞
他的根据有三点。其一,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曼尼·瓦达瑞说:“特别是在中国,水电在偏远地方,需要长距离输送到负荷中心。”
其二,提供一个统一的、共同的平台对电网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和运行。“就我的理解来说,不管是直流还是交流,骨干网架都非常需要,可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其三,在长距离、大负荷输电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电力目前成为主要的能源载体,对电力的管理成为重要的课题。打个比方,发电中心在西部,用电中心在东部,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骨干网架,就能够实现电力的全面协调和资源优化配置。”
曼尼·瓦达瑞认为,将不同成分的电网整合在一起,是智能电网的最大意义。“美国早期智能电网研究从配网出发,中国智能电网研究从输电侧出发,虽各有侧重,但终会殊途同归,因为输电网的智能与配网的智能同等重要。”
智能电网不仅要求物理电网本身智能化,也要求供电公司的管理实现智能化。“运作、规划及执行指令的人,都需要大幅提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彼此适应,共同提高,从而实现从物到人、从人到物的彻底的智能化。物有缺失,人有缺失,都会造成损失。”曼尼·瓦达瑞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