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能源清洁化,参与主体多元化,行业的市场化,主体关系的复杂化,能源的金融化,生产的分布化,共享经济化,分享经济化,还有产销一体的融合化,未来类似这些能源行业的范式变化,将会对全行业以及全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案例作为介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价值链模型中涉及到的参与方有电站投资者、电站开发商以及屋顶业主,同时也有用电企业、电网公司、财政部,这些参与方的关系看起来比较简单。如果我们把碳交易价值链放进来,参与主体将增加交易所和控排企业。在价值链模型中,这些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当然这仅仅是理想情况。
在真实商业世界中,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还是这条价值链,还是那几个参与主体,但是,由于不同主体间普遍缺乏信任,因此真实的主体间的关系会十分复杂,导致在这条价值链上的价值生产和流动过程的摩擦成本非常高,充满了各种各样耗时耗力增信和中介过程。而且,分布式光伏价值链仅仅是整个大能源环节中非常小的一环。整个电力网络从发、输、电、配、售、用、储,是一条无比复杂的价值链,同时因为电力行业非常特殊的即时生产、即时消费,难以储存的特性,导致整条价值链上各环节环环相扣,而且能源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流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系统的复杂度、交易成本是呈指数级别上升的。再举一个例子,目前,在中国碳资产的发行中,从项目发起到进入交易所流通,中间过程至少需要10个月,这么长的时间成本都将变成经济成本分摊到每一个减排企业和控排企业,以及每一个能源消费者身上。如此复杂的过程,对于中国能源的清洁化、能源的分布化、能源的共享化会造成巨大的挑战。
未来的能源情境是怎么样?
源,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明显;荷,消费侧机性不断加剧;网,能源输配网络日益复杂;储,储能配置方式纷繁复杂。
我们如何应对?
未来能源互联网真正的瓶颈在于,由于参与主体过多,系统的物理和数字复杂性和波动性剧增,再加上身份的模糊性、资源的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参与的社会性导致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无法合一,结果就导致整个能源系统在能量流动和价值流动过程中的过程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剧增,而这些问题大部分来自于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自从2014年4月香山会议第一次正式讨论能源互联网的中国定义到现在,其实我们的学术界、政策界,包括产业界,一直在设计各种能源互联网模式。但是,绝大部分能源互联网的设计都是从上帝视角出发的,预设了各参与主体都会积极参与,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不仅参与主体对于系统设计者不信任,参与主体之间也缺乏信任。所以,我们能源区块链实验室认为能源互联网落地需要新的范式,以及匹配的工具。目前大家公认的能源互联网有五大特征——精确计量、泛在交互、自律控制、优化决策、广域协调。但这五大特征全部面临现实问题,第一,精确计量如何确保数据真伪?第二,泛在交互如何确保交互主体间的信任?第三,没有“预言机”的自律控制如何落地?第四,优化决策存在中心悖论;第五,广域协调容易沦为内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