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标准体系因素
标准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支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新型储能方面的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标准数量很少,标准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储能标准,我国也应加快储能标准的制定工作,紧跟国际标准的步伐,在国际标准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争取将我国的技术、示范项目技术成果纳入国际标准中,避免出现标准滞后于市场的现象。
另外,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的缺失,新型储能装置在生产和应用各个环节,如储能装置的设计、招投标、制造、验收、接入试验与调试、设备交接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科研与实践活动,具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与应用经验,初步具备了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的基本条件。制定新型储能技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推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化建设工作,是实现储能产业规模化、工程化应用的先决条件。
两点建议
1、加强储能技术基础创新研究,降低储能应用成本
“洁能+储能+智能”是能源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有许多实际工程和示范应用。储能技术市场缺口巨大,仅仅依靠示范推广的方式带动储能应用成本的下降,其下降空间有限,必须高度重视储能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布局,积极开发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易回收的新型储能技术,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根据目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在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通讯基站、工业节能、家庭储能和电动汽车等七大能源应用领域的需求,结合储能商业与示范工程建设,应重点开展满足上述需求的储能产业技术的研发,特别是相关产业链上的瓶颈技术以及我国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支持能够显著提升技术经济性的储能装备技术,以及能够引领未来储能产业发展的前沿新技术。与第三方知识产权预警机构合作,加强储能项目立项与结题的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估。同时,以应用目标为导向,大力支持储能应用技术的发展,加强技术标准建设。通过联合创新突破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革命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并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2、建立储能产业联合创新研究机构,重视产业规划与布局
新型规模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体系,研发难度和实施难度大,需要不同学科人员和不同单位的联合攻关与实施。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储能产业关键问题的联合研究机构,产业趋势发展信息的搜集渠道也不全面,这给储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因此,面向国家储能产业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必要成立一个储能产业联合创新研究机构,整合资源,有效联合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储能研究团队,建立储能技术联合创新平台和储能项目联合实施平台,组织和协调储能行业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形成合力,通过项目联合研究,攻克产业发展难点、要点,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储能发展战略与政策联合研究平台,通过严谨、科学的战略性和应用性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储能发展战略、储能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法规和重大经济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储能产业园区规划和有序发展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咨询。
通过联合发挥中科院院属研究所和各高校企业在储能领域的研究优势,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储能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中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陈永翀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