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 过去两年以来,由于电力需求增长的放缓,快速扩大的各种发电装机与疲软需求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火电发电小时数不断下降,风电“弃风”加剧,2015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平均弃风率接近15%,个别地区达到1/3。其中,风电资源堪称丰富无比的甘肃地区,平均风电利用小时数还不到1200。这种形势下,关于这一弃风问题形成的原因、法律责任认定以及解决方案的讨论再次引发关注。
地方政府、风电企业、电网各执一词,需求放缓的问题、装机负荷不匹配的问题、电源电网不够协调的问题、本地火电利益之争等说法不一而足。如何理解“弃风”的原因关系到可能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形式,也涉及到对这些归因如何评价的标准问题。本文中,笔者尝试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需求放缓说——不构成原因,但更大程度地暴露了问题
从一般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原因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原因,是在于它可以指向潜在的解决方案;而电力需求不旺显然不具有指向解决方案的功能。发达国家的用电负荷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饱和,甚至以每年一到几个百分点的速率下降,可是为什么美国5年间风电光伏份额从2.5%上升到接近5%、德国更是占到总发电量的30%?它们的“弃风”程度并没有随需求形势而变化,甚至还有大幅的改善?只能说,在需求不旺的环境下,既有的问题得到了更充分的暴露,并且由于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装机负荷不匹配说——相关,但是只能解释5%的“弃风”,而不是现在的1/3以上
新华社报道称,“当前,甘肃电力装机约为4531万千瓦,最大用电负荷仅13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784万千瓦(其中风电1202万千瓦),已经超过最大负荷484万千瓦。换句话说,即使甘肃火电机组全部关停(实际上必须有相当部分的火电要为新能源调峰),甘肃仍然会有弃风、弃光”。
这种说法很有气势,但是无疑有“跑题”之嫌。新能源装机超过了最大负荷,只能推导出“弃风”不可能为零。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弃风”程度超过1/3,可研2200小时的风电甚至还发不到1200小时。新能源装机接近1800万千瓦,从8760小时的统计来看,95%的情况下出力仍旧会大幅低于最大负荷。这种情况下,5%的“弃风”可能是可以解释的,但是离讨论问题的程度还非常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