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如今,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经从战略构想阶段,进入到落地实施阶段。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研究政策趋势以及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寻求解决方案,让全球能源互联网开始落地。
2014年,国际能源署做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发现40%的现有输电线路已经老化、面临淘汰。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重新修建全新的输电线路和输电基础设施。国际能源署一直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开展人员和专家交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球能源的互联互通。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毕罗尔表示,目前,已经有国家电网的专家在巴黎总部工作,大家充分认识到大规模输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未来解决能源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已成为IEA的准会员,将在能源安全、能源技术、能源效率等诸多方面开展合作。
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加快世界能源变革转型的重要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能源变革转型提供了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政策趋势
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全球能源互联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由于全球变暖的实际幅度与碳排放直接相关。按照目前的速度,全球现在只有550GT的二氧化碳可排放。也就是说把全球的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速度下,到2040年会耗尽剩余所有的碳预算。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表示,当前,全球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已经上升超过1摄氏度,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可能超过4摄氏度,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国际社会已采取相应措施。自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开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2015达成《巴黎协定》,确定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全球在探索使用新能源方面,已经开发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同时也开始探索将来在外太空发展太空电站。作为同步轨道,在一公里的带状区域,一年的太阳能接近于地球上所有原油储量总和。最近美国、日本、俄罗斯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太阳能太空电站。中国这些年一直在跟踪这方面的新技术。
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要集约规模开发各大洲清洁能源,灵活经济开发各类分布式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灵活互济、协调利用。在加快跨洲、跨国电网互联方面,将获得显著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大幅提升清洁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实现能源生产全球化、配置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多方面,需要世界各国、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强开放共享、加快技术攻关、推动共建标准、确保网络安全。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能源部主席刘鸿鹏认为,目前实现能源互联的障碍不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项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意愿,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监管框架的建立也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不同地域标准的协调、相关知识的共享和决策方面的协商也将会对能源互联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就跨国电网互联需要克服的挑战而言,因为电力输电对外部存在依赖性,以东北亚电网互联为例,各国电力立法存在差异,输电距离长、路径复杂、成本高。同时,国家之间在能源电力计划方面缺乏协调,某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局势的紧张,而在这个区域内并不存在政府间组织去协调。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不仅是电力企业的工作,还需要政府积极构建平台,并寻求中立的第三方推动能源互联,使该项工作能够尽快从双边发展至多边合作。政府间的合作需要以理解和信任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真正融合的电力市场。
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力系统终身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英国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张小平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难点,大多数人更多聚焦于技术方面的创新。其实最难的是观念上的创新,其次是组织架构,第三才是技术,第四个则是老百姓的参与度。过去,由于和老百姓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论欧洲还是中国,一直停留在顶层设计的阶段。
全球能源互联网也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而引入国际标准是解决这项技术难题的必备要求。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设定中,各项基础设施将高度相互依赖。国际电工委员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斯˙弗雷斯维克表示,为使各国信心十足地迎接全球能源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必须引入一种设计和建造多层面交互式基础设施体系的标准方法。国际电工委员会将联合全球各标准组织,汇集全球专家的专业技能,采用独特的系统化方法,进一步发挥国际标准在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力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远见卓识的宏大项目。中国已成为这项系统化方法的重要践行者,多年来,中国专家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认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国家电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来发挥引领作用,需要有资本、技术支撑和各国政府的配套政策支持,需要有各相关组织机构协同的合作。
他的建议是,各国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分布式接入、通信、调度、储能的研发与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共同发展。同时,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制定全球能源互联网标准,降低能源流通壁垒,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制定金融财税配套支持政策,针对性地制定金融、财税、配套的支持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身能源互联网建设和投资分布式发电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