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举措
为了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快速落地,3月29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简称“合作组织”)在北京宣告成立。刘振亚当选合作组织主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日本可再生能源协会会长孙正义担任副主席。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由国家电网公司独家发起成立,是中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组织,以“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为宗旨。
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助于建立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国际合作机制,汇聚全球智慧、凝聚各国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从而在根本解决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的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合作组织得到国内外积极响应,首批会员80家,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国家,包括2名个人会员、10家社会团体、10研究机构与院校、58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2家)。这一组织覆盖能源、电力、科技、环保、金融等领域。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全球能源互联网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发展能源互联网最大的动力就是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的能源转型已在进行之中。作为国家战略,中国的能源转型已经走向了可持续、可操作的范围。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根本上要解决技术、政策和机制问题,特别是要解决电从远方来,实现能源共享的理念。电可以替代各种终端能源。各类能源开发、转换、配置、使用的基本平台是电网。能源互联网必然是互联电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球电力互联网。
眼下,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已经行动起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清洁能源发电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巴西的电力生产和传输是以水力、热力为主,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水电站。在巴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非常高,2013年就已达到40%。而全球平均水平只有13.5%。
巴西将加强基础电网的功能,优化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并与邻国开展能源交换。巴西全国互联系统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让国际资本更多参与其中。中国将在巴西输电体系扩张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24年,会有超过1万公里的直流电线路被增添到巴西的互联系统当中。届时,将对巴西全国互联系统、输电扩张项目中的各个项目以及配电网络进行升级。
近年来,东非电力联盟等区域合作组织也在积极研究东非国家电网一体化的规划,推动东非地区国家间的电网互联,目前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东非地区具有实施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首批条件,埃塞俄比亚尼罗河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被称为“非洲水塔”。根据埃塞俄比亚发电计划,到2020年整个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700万千瓦,这意味着巨大的外输潜力。在东非地区,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他们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支撑经济增长。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原冰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一个伟大的愿景,实施方案和路径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同,下一步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关键要靠国际合作,靠世界各国国际组织、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周原冰认为,根据全球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未来将重点建立健全的7个方面的机制:
首先,要建立政策规划的协调机制,政策法律规划协调机制是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最关键基础性的机制。
第二,利益的分配和共享机制,是合作的核心机制,要让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
第三,统一电力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跨国、跨洲的多个层级电力市场的平台,健全电力交易和结算的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引导国家间、各洲间大规模的电力交易。
第四,建立系统运行和安全保障机制,主要加强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与系统运行的标准,系统信息共同联合调度,确保互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五,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协调统一技术标准,并整合利用各国的创新资源联合开展一些上下游的联合攻关。
第六,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建立一个共享能源资源信息、项目信息、电力市场和运行信息的常态化机制。第七,形成重大工程的协调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