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电力而言,可谓是“过剩”年。
这一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0.5%,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不足0.1,但是,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却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年,弃风、弃水、弃光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一年,燃煤发电企业获得了超低排放电价支持,大气治理仍然“在路上”。
“两会时间”自3月3日开始,“环保”和“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高频词汇。从供给侧来看,电力是真的过剩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会持续在近年来的0.1以下吗?在电力过剩及弃风、弃水、弃光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要怎样发展?煤电利用小时数能够有所恢复吗?从环保角度讲,大气治理如何加快?“十三五”电力发展有什么新看法?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
火电产能过剩 面临经济“严冬”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反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在2015年同比仅增长0.5%,电力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那么,电力是否过剩了?
王志轩对于电力“过剩”二字的回答非常慎重。王志轩认为,从电力基础产业、公用性质、发供用同时完成以及网络特性看,“过剩”问题不能简单回答。
王志轩:从数字上来看,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4%、40年来首次负增长。这是受宏观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以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建材行业用电同比分别下降9.3%和6.7%,是造成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全社会用电量低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同比分别提高0.8个和0.6个百分点,这些电力消费数据都反映出国家经济结构向好的趋势,也体现出工业化后期的明显特征。
在电力消费增长大为放缓的情况下,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创年度投产规模历史新高,其中风电新增投产超预期、达到历史最大规模。年底发电装机达到15.1亿千瓦,同比增长10.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底全口径发电量5.6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969小时、同比降低349小时,已连续三年下降。火电发电量负增长、利用小时降至4329小时。这些情况说明了电力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的有些失衡。全国电力供需进一步宽松、部分地区富余。
究其原因,王志轩表示,既有电力供应侧滞后于需求侧的因素也有电力非理性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