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未来5年,质量、成本和信用将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与突破点,各类储能技术创新及创业活动将会在解决储能技术可靠性、经济性和建立储能金融模式的发展中互相促进,从而带动储能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在日前召开的储能与能源互联网高层研讨会上表示,微风已起,储能产业的井喷近在眼前。业内坚信储能产业最艰苦的阶段即将过去,未来3年内,必将迎来行业发展的“储能元年”。
储能技术经济性有待提高
新奥集团总裁张叶生在现场表示,虽然我国还在发展初期,现阶段储能技术尚处于“技术推应用、应用推政策”的倒逼模式之下,但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以探索发掘。
在记者拿到的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中称,我国市场规模发展依然乐观,预测到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容量达6700万千瓦(含35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
业界认为,虽然储能的市场化政策和机制出台依旧面临困难,围绕具体应用的经济性分析难以支撑电价政策,但区域的能源先行先试政策、分布式光伏带动的微网储能将成为储能政策出台的破冰点。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储能在国家层面已经得到了足够重视,这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在对近年来有关储能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时发现,在20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中都有储能的相关内容,而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的刘猛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十二五”期间,围绕《纲要》,各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储能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要求并进一步落实,有力推动了储能技术和产品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相对5年前的《纲要》,在《建议》中,储能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再次强调和提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进一步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储能只是平衡负荷等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可选择的技术里面,还包括资源预测、多能互补、负荷侧响应等,技术的多样性、性能和成本影响系统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容量配置,使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及微网的优化有了很大的空间,并随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许洪华表示,如果储能设施很便宜,或许就不需要其他技术了,但如果储能技术成本迟迟不能下降,其他技术应用的份额就会较大。
包括许洪华在内的诸多专家认为,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应用的主要技术选择,行业对储能的需求极为迫切。但储能尤其储电技术的经济性还需尽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