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目前储电的经济性如何?对此,许洪华进行了如下简单计算,他假设锂电池价格为2500元/千瓦时,可充放3500次,充放电效率达90%,按储电成本计算,1千瓦时的电池在寿命期内可存储3500千瓦时的电能,考虑到充放电效率实际可存储3150千瓦时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经过存储后增加成本0.8元,考虑投资方面6%的利息,成本约加倍。“可见,储能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的压力还比较大。目前蓄电池作为电网的服务支撑、微电网的支撑是有巨大作用,但作为电量存储,考虑到现有成本和电价是不合算的。”许洪华说。
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庆东认为,储能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不同储能类型之间差异很大,各有优势与劣势,需要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评判储能的价值。储能产业应立足长远,重视基础研究,重视自主创新,踏踏实实做好产品。
储能技术标准研究尚处早期阶段
随着储能技术在氢能产业、天然气储气库、钠系电池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其相关标准,特别是在一定应用场景下储能的应用标准,对储能的推广也有着重大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标准机构针对储能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标准研究尚处早期阶段,除了技术上相对成熟的抽水蓄能、铅酸电池技术,与其他化学储能技术应用场景相关的标准还处于术语描述、接入标准、建设标准等起步阶段。比如,虽然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储能电池标准较多,但多局限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元件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相关标准还很欠缺。
“就国内外大量的标准化工作理论和实践而言,市场需求是标准制定实施的最大动力。一般而言,做的最多、用的最多的标准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刘猛说。
记者从相关方了解到,在现行有关储能的主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蓄电池相关标准开展研究较早,仍是目前标准的主体。蓄热(蓄冷)标准在商业和建筑领域发展较快。电力储能及并网发展势头迅猛,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热点。另外,针对电动汽车和分布式能源的储能标准的相关研究也正在快速兴起。
由于储能涉及到的产品、技术、工艺数量大,应用领域广泛,标准需求多样性强,标准相关方众多,因此,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也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加以分析研究,应从不同视角对储能标准体系的构建开展思考。
对此,刘猛建议:一是尽快研究建立覆盖全面、应用广泛的完整详细的储能标准化体系。二是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进展,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做好标准转化工作。三是大力推进储能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制定体现我国行业技术产品特色优势的国际、国家标准,并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