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主动配电网的用户由传统电力负荷和有源结构体构成,对电网与用户间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重点阐述了主动配电网用户的互动服务及其信息交互接口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主动配电网的“外”向特征,并在用户的范围、服务类型、接口模型及其功能、信息交互接口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促进标准化互动服务的发展。
0.引言
主动配电网是智能配电网发展过程中的高级技术形态,能够综合监测和调控并网的分布式发电、柔性负载、储能装置以及用户侧智能设备等,在灵活的电网结构之上,借助预先态势感知、预先风险告警、预先趋势防控等主动管控手段,实现可控潮流分布和系统状态优化,并可提供对“上游”系统的可靠支撑和对“下游”用户的主动接纳。同时,接入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有源负荷已经具备向电网提供反向电力供应、降损、稳压等支撑能力。
目前对主动配电网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分布式电源的规划、运行控制与优化、故障处理等方面,例如随机性和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接入和消纳、并网保护方式、灵活调配的潮流优化等,已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基础成果,并应用于一批试点工程,实现了预期的技术目标。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均围绕配电网本身的范畴开展,其对“上”和对“下”的外部特性及相应的支撑与响应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在智能配电网的“内”与“外”都能更明显地体现主动特征及其所产生的优势效益,是对未来主动配电网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文章立足于主动配电网末端与用户及其智能设备间的互动服务,关注其“外”与“下”特性,讨论双向信息交互接口模型的标准化。
1.主动配电网用户服务
1.1用户范围
一般认为,用户是电网末端的电力使用者;主动配电网的用户除了传统意义的电力负荷之外,不仅增加了已知的分布式能源、微电网、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有源结构体,而且应涵盖新兴的面向用户服务的能源提供商、集成商、运营托管机构等第三方市场,具有地理位置分布广泛、数量容量差异较大、响应特性各不相同、结构层次复杂嵌套、自成独立体系等特点,使得在其参与主动配电网互动活动时增加了系统复杂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