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民告诉财新记者,储能的应用能够给电力系统带来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综合价值。但目前还未形成衡量这种综合收益的商业模式,所以市场驱动力尚显不足,示范期过后,产业发展变缓。
并且,政府对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规模相对较低,示范项目的推进也相对迟缓,对于储能技术产业的发展缺少相关配套政策,更缺乏储能商业模式探索积极性。上述情况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对中国储能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黄长水指出,中国储能产业还需要企业的更多参与,企业会更加从成本上、实用性上来考虑,国家只能从战略上去考虑。现在中国企业虽然有参与,但没有像国外企业一样成为参与主体。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在1月26日的研讨会上坦陈,“储能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路线图不清晰,在争取国家支持时难度较大。”
他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大规模并网的可再生能源,接下来是分布式离网或者微网,比如偏远地区,电力传输不便的地方,储能是必不可少的。
李泓介绍,1月26日的会议是个启动会,之后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牵头,将会调查在各个方向上储能的应用情况。“现在数据还不全,目前电网的消纳能力比较强,对储能还不是特别迫切,除非储能成本比较低,因为可再生能源价格较高,还是不合算,在离网和微网上,要看在哪些方面必须要用到。”
他坦言,没办法那么快就把储能的成本降下来,寿命提上去,并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这还需要时间,现在主要是考虑有没有可能用现有的技术,能找到可能对政府补贴诉求不那么强烈的应用场景,毕竟目前政府对补贴还在观望阶段,没有直接的数据,没法说清楚怎么补贴,补贴哪一种。
“发改委要求的重点是‘搞清楚,怎么用,用得好’,关心马上能用的东西。”李泓透露,这一课题要用一年完成调研任务,初步在6月份就要完成初稿,为“十三五”的规划提供依据。他说,现在锂电池产业链最成熟,即使这样,性价比也不能满足规模储能。在通讯基站、数据中心、工业节能领域,是否已经形成用户市场,也需要调查。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财新记者说,随着这两年推广量的增加,“十三五”会有更多储能的示范推广项目,但是从目前来看,储能的成本比较高,项目要希望国家支持的话,需要看可能性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