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告诉财新记者,对于电网来说,储能根据时间来区分可分为三大块,时间最长的是能源管理,包括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和蓄电池,时间稍短是过渡能源,通常靠蓄电池解决。
时间最短的一部分就是超级电容和飞轮。当主网和微电网之间出现电压和频率落差的时候,能够瞬间补上,保证微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一般来说大规模的电网调峰主要使用抽水蓄能,但这种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要求比较高,其他的储能方式如压缩空气、超导、飞轮,都没有成熟到能够产业化。目前锂电池产业链比较成熟,中国也积累了一些示范的经验。而液流、钠硫电池,性价比还是无法和锂电池相比,产业链和规模上还需要时间。
1月25日,上海市崇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完成东滩风电场储能接入示范、堡镇钠硫储能电站示范两项工程建设,投入试运行。其中前者采用集装箱式设计将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接入风电场,平抑风电场出力波动,提高风电接入率。后者则是国内钠硫储能技术的首次工程化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长水对财新记者说,储能方式很多,最便利的还是电化学储能,操作性也比较简单,当然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安全性的问题,要求功率越高,对于安全性的要求越高。
他说,电化学储能中,液流储能和锂电池相比可以实现大功率充放电,成本也更低,但是体积特别大。“各有各的利弊,通过储能方式进行电力转换,肯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技术初级阶段
近几年,中国储能技术和市场应用发展迅速。锂电池装机总量占全球锂电总装机量的65%,铅酸电池和液流电池分别占本行业全球总装机量的19%和14%。这主要源于前期大量储能应用示范项目的开展。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还刚刚开始。
1月26日,“储能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规划建议暨储能应用分会筹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储能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经验,‘十三五’储能示范项目应考虑经济性分析和数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