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将会深刻改变能源、电力消费结构
从城镇化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而工业革命使现代城市主宰了世界。数据显示,尽管在公元前3000多年,城市开始出现,但是一直到工业革命以前,城市总体上的发展水平是很低的。起始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使得现代工业得以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地区迅速集中。横向比较来看,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不断攀升,达到顶点后则出现下降,服务业则不断扩张。纵向发展来看,与1978年相比,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2.2个百分点,三产结构变为10:43.9:46.1。
世界发展潮流揭示了工业化城市向服务业城市的转型符合历史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内,纽约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在纽约私人部门就业中,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占比在1977年到1987年的十年间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相对应的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则降低了22%。
未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用能结构也要产生深刻变化。以电力消费为例,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产业耗电、第二产业耗电、第三产业耗电、居民消费用电分别占电力消费总量的2.2%、74.3%、11.6%、12.0%。其中,第二产业耗电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高于美国40.2个百分点,高于日本37.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耗电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低于美国21.9个百分点,低于日本23.5个百分点。未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第二产业用电占比将会出现降低,而第三产用电的占比将会出现大幅上升。
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城镇空间的合理分布,将会改变当前我国用能、用电的区位布局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甚至在全世界的版图上,我们会发现城市大小不一,且分布的集中特征明显。单个城市是其所在区域以及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在经济系统中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决定了其人口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分区域而言,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2.2%、48.5%、44.7%,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