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民认为,电价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市场化,就应当由政府制定出台独立的输配电价,同时上网电价、销售电价要放开,在市场作用下最终确定销售电价。在现有的电力体制中,电网在输、配、售各环节全部垄断。
除了推动大用户直供电和电价改革,开放民间资本进入电源建设和运营领域也是电力改革的重点。无论是推进电力直接交易,还是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售电侧,其最终目的都是打破垄断,实现电力交易市场化,逐步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价格机制。
发改委电力市场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咨询中心主任曾鸣称这有利于民营化企业进入售电市场,扩大用户选择权。
不过也有疑虑之声。“对于民营资本而言,目前进入未必时机合适。电力系统首先是打掉电老虎才行,否则,进去危险。”一位业内人士好不避讳地直言。不过他对此次电改也充满希望:“一直在关注这方面,但一直没什么大的进展,希望这次是真的可以跨出这一步了。”
另据了解,包括电价在内,新一轮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正在逐步启动。
从现状看,我国资源品价格改革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资源品价格仍主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有限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补偿机制。一组广被引用的数字是,我国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城镇居民水费支出仅占可支配收入的0.7%-0.8%,远低于1%-3%的国际平均水平。
而深入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面临“天时”之利。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此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理念之一。作为基础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源品定价对经济“调结构”作用重大。节能环保日渐深入人心也在进一步倒逼资源品市场化定价进程。
另一方面,国内外通胀形势趋于平稳,这给资源品价格改革提供较为理想的窗口期。一般而言,水价、电价和天然气价等改革会对通胀造成上行压力,但煤价及油价由于新的定价机制均逐步与市场接轨,不会显著抬升通胀。
而在推进改革的政策信号愈发明确及宏观经济形势配合的背景下,新一轮资源品价格改革箭在弦上。以近两年稳步启动的阶梯水价制度落实为先锋,电价、天然气价等有望相继依此机制启动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