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左右;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超过25亿、27亿千瓦,相当于18亿千瓦常规火电。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30%。
然而,我国七成以上的清洁能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超过1000千米,且能源资源开发较为集中,出现了大水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等。建设特高压,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空中高速路”,可实现全国范围内PM2.5等污染物的全面减排。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20年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能满足5.5亿千瓦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的需要。这个容易吗?如果都靠东中部自身的煤电发展,那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建设特高压,可以统筹利用东西部的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全国环境资源。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那么,相比较东中部地区密集的火电厂分布格局,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环境利用空间比较大,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通过集约化开发,建设一定规模的燃煤电厂,再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中部地区是完全可行的。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个地区占全国8%的人口,却消耗了超过40%的能源、50%左右的燃油。就地平衡的用能现状使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PM2.5浓度值经常出现“爆表”情况。
而从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来看,西部、北部地区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按照国家规划,未来我国将重点开发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五省(区)煤电基地,目前上述地区煤电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预计2020年提高到三分之一,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仍然远低于东中部,只有京津冀鲁的十分之一,长三角的二十分之一。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中国的中西部是富煤的地区,这些地方环境容量比京津冀相对要大。
此外,西部、北部地区新建的煤电基地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量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并综合考虑当地的环保空间等因素,这些条件是东中部地区的老电厂、“小火电”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