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最终收购价格是意向报价(3750万美元)的4倍多,菲斯科是否值如此高价被人质疑?万向面临的更大问题是,鲁冠球曾在收购方案中承诺承担菲斯科背负的高达10亿美元债务中的部分债务,可能让新菲斯科发展背上沉重包袱;菲斯科并没有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能否与万向电动汽车公司的技术结合,也未出现在鲁冠球的菲斯科“复兴方案”中。
烫手的菲斯科不好吞
具有多起美国企业收购经验的鲁冠球深知,价高并非左右走向的唯一因素。因此其制定的菲斯科“复兴方案”中,努力展示万向美国公司的负责任形象,包括金融危机时收购多家濒临破产美国企业,以帮助其恢复生产等。
而菲斯科的大多数无担保债权人更在意竞购方是否愿意偿还债务,为此鲁冠球承诺承担菲斯科部分债务,并将重组后的菲斯科20%的股权给予债权人。
上述知情人士称,这一承诺可能导致万向在未来运营菲斯科中困难重重,“不止菲斯科目前有高达10亿美元的债务,理清债务并不轻松,而且从经营层面看,菲斯科从未盈利过,亏损还将持续。收购菲斯科意味着要不断填补窟窿。”
万向集团近年热衷于海外收购,需要持续性投入的并非只有菲斯科。2013年初万向集团以2.566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但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也承认A123系统公司的问题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至少要亏三五年。
鲁冠球的新能源投入还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鲁冠球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45亿元。但鲁冠球没有任何一个项目盈利,自称从1999年筹划电动车项目开始,“投入14年没赚一分钱”。
鲁冠球也曾迟疑过,采用零部件外包模式的菲斯科并没有核心技术。菲斯科产品的底盘、混合动力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等均属于量子技术公司,其专利仅局限于格栅设计、电动车传动系统技术、铝制车架、太阳能汽车技术等。
鲁冠球把希望寄托在菲斯科与其旗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