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我国对清洁能源的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比如,对风电新机型开发能力不足,控制系统、关键轴承等主要依靠进口,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不到30%;在太阳能硅原料的制造环节,发达国家提纯1千克多晶硅所需的费用约为20美元,我国企业的平均成本是50~60美元,而且,因为缺少先进的提纯技术还会产生二次污染。清洁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现状也不乐观。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多数分散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缺乏领军型的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
开发成本偏高,市场发育进程缓慢。与常规能源成熟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普遍偏高。以发电技术为例,如果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的发电成本大约为1.2,生物质(沼气)发电为1.5,风力发电为2.3,光伏发电为4。高昂的成本是阻碍清洁能源市场化和商用化的直接原因。以光伏发电为例,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占据全球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但却有近90%是销往国外的,在国内形成不了完整的产业链。光伏电池产业化程度低,导致了光伏发电的高成本,没有了成本优势,缺乏经济效益,自然很难吸引更多投资者。再如,在水电开发方面,其开发步伐正在逐渐西移,项目多位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施工难度大、外送距离长,征地、移民、环保等方面支出占投资总成本的比重不断攀升,而且项目专项审批核准越来越难,导致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政策法规滞后,产业发展亟待规范。
2006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底又进行了修正,法律对清洁能源用电成本高、市场需求薄弱、产能过剩、缺乏规模效益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但这些法规的提出已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清洁能源产业的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均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
尤其是风电和光伏等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缺少技术准入门槛。这些都会导致资源分散,生产不连续,进而影响产业化规模。比如,太阳能企业因缺少市场准入标准而导致商家一哄而上,低价无序竞争,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获得市场。再如,我国风电场的装机容量远未达到产业规模,生产企业多为单兵作战,导致生产局面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特别是目前清洁能源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显现。例如,我国现已有18个省区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点,个别省区甚至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打造上万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这些情况都一再提醒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重蹈无序发展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