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通过不懈努力,一批……高载能项目落户瓜州……”即便这篇文章用了“高载能”而非“高耗能”的表述,依然让人感觉怪异。毕竟,一方面,国家正在不遗余力整治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另一方面,风电、光伏发电本是清洁能源,如今却为了消耗这些清洁能源大力引进高耗能项目,而这些高耗能项目又往往伴随着高污染,不得不说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一个令人尴尬的悖论。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表述客观反映了许多新能源大省地方政府的心态,这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相符。记者的实地采访也印证了上述文章的说法,甘肃瓜州县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风电的本地消纳问题,该县引进了三新硅业、天富硅业、电解锰、石材加工等一批高载能项目,去年当地风力发电约60亿千瓦时,本地消纳电量只有6亿千瓦时,其中三新硅业一家就消纳电量3亿千瓦时。
采取这种做法的当然不仅仅是瓜州。在敦煌,一位光伏电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敦煌的旅游定位,县城对于高载能企业的设立限制较严,但在距县城较远的地方,这几年也开始在发展工业。而原因,当然与当地光伏发电量过剩密切相关。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光伏电站所发电量只有约一半能够并网输出。
在内蒙古,去年9月份,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曾进行专题调研,并发表公开建议:在风电场附近兴建高载能产业项目,同时从政策上,推动风电直接与高载能产业结合。例如,中电投集团依托在蒙东霍林河地区煤、电、铝工业园区,进行微网运行,消纳了当地30%的风电和光伏发电电量。
对于这种发展思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曾向记者明确表示了反对的态度。他指出,一些地区的工业多年来没有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地方不适合发展工业。执意发展工业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必须改变这种发展观念。尤其是通过发展高耗能产业解决风电就地消纳的问题,无疑是增加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工业负荷与环境负荷。
“全世界都一样,发展工业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布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李俊峰表示。
抹黑“清洁”之名
应该说,伴随新能源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最显著的污染问题,就是为了消纳富余电量而引进高耗能产业,但实际上,在新能源产业的其他环节,污染同样存在。
2011年,生产太阳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晶科能源污染新闻曝出,这也许是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产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光伏产业存在污染,并且情形不容乐观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却是,光伏组件的生产并不一定造成污染,关键看企业是否掌握技术以及愿不愿意投入成本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