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国非常重视发展分布式发电,但是因为自身资源条件、电网结构、用能需求存在差异,对分布式发电的定义描述各不相同,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但有两个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发电设备容量较小和在用户侧布置。普遍来看,分布式发电系统容量一般在数十兆瓦及以下,安装在用户附近,所发电量以自用为主,多余部分送入当地配电网,兼有改善电网电压质量、降低线损、节省输变电设备投资、利于节能减排的特点。
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分布式发电也并非新鲜事物。据国家电网公司统计,截至2012年底,其装机容量达到3436万千瓦,占总装机的3%。其中,分布式水电2376万千瓦,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质发电871万千瓦,天然气梯级利用、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等发电系统由于起步稍晚,发展水平和规模有限。目前,制约分布式发电发展的制度、政策、技术和市场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滞后。由于对分布式发电的认识不足,《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中,普遍缺少针对分布式发电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目前尚未出台关于分布式发电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缺少相关政策规定。关于分布式发电的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等制度尚处于空白阶段,分布式发电项目不得不套用常规电厂的政策规定,由此带来项目核准、并网接入和上网交易等困难,影响分布式发电的健康发展。
二是缺少统一规划。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与当地资源条件、电网结构、市政设施条件密切相关,我们目前缺乏对资源利用的详细评估和配电网接纳能力的研究,缺少地区配网分布式发电的统一规划。如果不尽早制定有约束性的分布式发电发展规划,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分布式发电将带来资源供应、并网接入、上网运营等问题,可能又会重复风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天然气分布式 发电系统,燃气供应能力、管网布局、用户负荷需求、设备制造等因素对其具有较强约束,如果缺少规划,盲目建设,必将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三是电价机制不完善。由于当前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分布式发电迫切需要的实时电价以及电价补贴政策滞后,高能效、低排放的分布式发电相对于常规燃煤机组赢利模式不清晰,成本难于疏导,竞争力不足。只有尽快完善电价形成机制,辅以必要的免税和补贴政策,才有可能实质性推动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
四是并网技术标准缺失。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并就近消纳,原有辐射型的网络接线方式和潮流走向发生改变,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对分布式发电相关的智能配电网、微网研究储备不足,对分布式系统接网容量、接入点、保护配置及电能质量等方面缺乏经验和论证,相关技术标准空白,制约了分布式发电的发展。
五是设备制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分布式发电的内燃机、光伏电池、风机等国产设备在品种和质量上均与国外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缺失核心装备技术。例如小型燃机90%靠进口、10%是国产,关键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工艺中,绝大部分需要进口设备,造成分布式发电设备的投资成本和维护费用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