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11月11日11时15分,江苏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巨大的液晶监控屏上跳动的数字显示:风电总装机186.873万千瓦,实时发电功率168万千瓦。这意味着江苏全省的风力发电机组这时几乎全部开足马力,通过江苏电网送进千家万户。
在10月16日举行的江苏省电力公司服务新能源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胡玉海宣布:“自2006年10月江苏首台风电机组建成投产至今,全省风电发展迅速,风电机组生产运行平稳,所发电力由江苏电网100%消纳,从未出现因电网原因导致的弃风现象。”
建章立制靠前服务科技支撑保障风力发电全消纳
风力发电有别于常规能源发电,具有分散性、间歇性、不可调节性和波动性等特征。“这给风电并网、运行和消纳等带来三大挑战:一是电能输出与用电需求的时间特性难以匹配;二是其功率随机波动且与负荷在时间上的不匹配,增加了电网调度调峰调频的难度;三是随机波动性引发 了配电网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技术室副主任袁晓冬博士介绍说。
大规模风电的消纳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三大挑战正是阻碍风电发展的“三座大山”。
江苏的情况亦然。“我省风资源主要集中在远离负荷中心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等市的沿海地区,风电的随机性强且波动的相关性大。据我们对2009、2010年风电有关情况统计,沿海风电的相关系数为0.75,相邻两个风电场的相关系数更高达0.9以上。电网调度的难度由此大大增加。”袁晓冬说。
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11月10日、11日,江苏沿海风力较大,全省风电机组最大出力分别为161.9万千瓦和168万千瓦,接近满负荷运行状态,而天气由阴转晴后的12日16时的出力只有20万千瓦。
在重重挑战面前,江苏电网是如何破解风电发展难题的记者采访发现,“建章、强网、服务、调度、科研”正是江苏省电力公司攻坚克难的五大抓手,从这五个方面全 力以赴、合力推进,江苏风电接纳能力得以逐步提升,领跑全国。
建章立制强基础。在风电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针对风电与电网协调配合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积极推动建章立制工作,研究制定了《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和《江苏电网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定》、《江苏电力系统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技术及管理规范》、《江苏风电场涉网保护定值整定技术要求及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夯实了执行好国家能源政策,充分利用风电资源,确保电网安全稳定有序运行,满足风电发展需要的基础。
建设强网助接入。从规划入手,根据省发改委不断滚动调整的 “风力发电发展规划”,逐年滚动编制沿海地区电网发展规划,并根据风电项目的建设进度逐个、逐年研究确定相关地区的电网系统设计和风电场接入系统设计,确保电网和风电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江苏坚强智能电网建设,2006年开始在北起连云港、南至南通的沿海建设500千伏超高压、大容量输电网,并以此为支撑,实行沿海各风电场全部220千伏变电站接入,确保风电在高电压、大容量电网环境下上网。
主动服务促发展。主动与风电项目开发单位对接,超前开展配套电网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送出工程建设,累计投资风电并网工程约7亿元,建成220千伏风电并网线路220千米、110千伏风电并网线路210千米,新(扩)建变电站16座,保障了国家及省政府核准的风电项目全部能及时并网;将风电场涉网设备安全管理统一纳入电网管理,组织风电场技术人员统一参加调度机构的技术培训、考试,并由省电科院等协助风电场开展现场安全管理和技术监督;按照国家能源局和电监会相关工作部署,集中力量开展风电反措和现场检测,提高风电场安全运行水平。
科学调度保消纳。建立电网气象信息源系统和灾害天气预警系统,开通全国首家电力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准确预测风力变化,并实现风电场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结果向省电力调控中心传送,科学安排电网调度运行方式,优先安排风力发电,同时安排火电机组等调整配合,确保了全省风力发电的全额消纳。
科研创新作支撑。加强风电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实施了国家863项目“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大型风电场接入系统技术研究”等,提出了适应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网运行策略,制定了海上风电接入后电能质量评估方案及改善措施,明确了大规模风电交直流接入方式的原则,为风电并网、运行和电力全额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撑;主动研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已涵盖全部12个风电场,其单站最大预测误差为10~12%,全省最大预测误差仅为9.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覆盖全省1284个监测点的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电网污染治理,保障风电等新能源接入后,不被网上其它负荷干扰、也不干扰其它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