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记者:风电场因为利用小时数低而叫苦,风电设备厂因压缩成本而喊亏,电网企业则备感压力……风电产业要走出困局,您有什么建议?
周大地:首先要分析一下困局怎么形成的。我们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发展问题上,对全局性的优化的考虑是不够的。在发电的布局问题上,大家主张风力资源好的地方大量上风场;地方政府要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很欢迎开发商在荒地上搞一个风力发电场,建设速度快,名声也好听,也可以多征税,引进投资。然后呢?这些风电场就比较集中,虽然风电资源比较好,但是它与电力用户端很难配套,风电消纳能力受到电网稳定运行的技术约束。这就是形成这种局面的过程。
对此,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解决:第一,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个政策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怎么支持?要不要计划、规划、协调配套?
第二,从技术开发、配套设施方面要跟上,这方面也要加强规划和协调。现在正是一个加强规划的时期。
记者:这些种种改进办法,是否都需要成本投入?
周大地:技术方面需要投入。风力发电除了风机本身的低电压穿越等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难题是电力供应波动很难预测。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讨论解决之道。比如说电网的智能化输电能力的提高,备用能力的提高,应用储能技术等等。而储电要有很大的成本,比如,抽水蓄能的建设周期和投资都不小。
另外,把西部的风电用特高压或者是用高压线运送到东部,也需要投入。
对这些成本问题,我个人认为,过去分析得很不够。附加的成本应该谁来负担?增加的部分是用电价还是别的方式来体现?是否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覆盖?这些待解难题大家也边干边学,目前还是碰到了瓶颈。
记者:欧洲风电的发展经验足以借鉴吗?
周大地:我国刚开始发展风电时有人认为,欧洲很多国家风电比例也挺高,学习他们就行了。但是,欧洲电网可没有几千公里输送风电的压力;而在电力结构方面,我国是以煤电为主,靠大型煤电机组调峰,我们对用户侧还是可以事先预计出高峰期、低谷期的,可以做调峰计划,但是,对于风电供应侧的波动,现在还缺乏预测的能力。
在这种大型火电为基本供电能力的框架下,再加上长距离输送的任务,如果投运这么多不稳定的可中断的电源,对于备用调峰稳定性和电网安全运行是巨大的挑战。这是欧洲各国电网没有的情况,所以,在风电比例上,我们不能照搬欧洲的数字。
这方面的技术工作、分析工作或者是协调配套还不够,同时附加的成本、技术要求、新的设施需求也没跟大家讲清楚,就声称风电便宜了,可以竞争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
记者:“三北”地区的风电发电高峰,恰恰是在冬天的夜里,同时在发电的热电机组很难给风电让路。要解决这个矛盾,您有何建议?
周大地:冬天夜里,电网不可能为了风电把供热机组停了,这是事实,如果有足够的储能和备用,也可以做到多发风电,但是,不要忘了,这个储能本身要花很多钱的。风电本身已经比跟别的电源发电贵了,再加上储能,成本可能要翻番了,到用户那里可能得超出一块钱了。
成本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以后运行起来肯定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电网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也要接受业绩考核,这些成本问题没说清楚,他为什么要去干赔钱的事?各方的风电发展投资要有经济效益,如果没有,至少也要把社会整体效益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