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制造体系方面呢?普能怎样调配储能材料自产和外购之间的关系?
江宗宪:对于基础材料的应用基本上是外购的,但是核心技术和控制系统都是普能自己掌握的。因为普能的产品研发都是产业化导向的,设计的理念就是我们能够快点将项目投产并付诸应用,投入产业化,而且市场可以接受,可以商业运行的,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设计的理念和考虑因素。
记者: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普能在研发和制造中都是采用系统的理念、集成的方法?集成创新是许多企业采用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凡是集成创新的主题必定是要追求将核心技术或部件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既然普能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做储能,这么多年普能积累下来最核心的竞争力和优势在哪里?
江宗宪:普能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一流的钒液流技术,以及对储能产业的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产业中有很多的智慧,普能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这里。
更“懂”主体,
辅助产业才能掌握命运
记者:您一直在强调“系统”的概念,据我们了解,整个电力运行系统中,储能其实是一个辅助性的产业。是不是很多时候这个产业的发展自身无法掌握命运?
江宗宪:储能的确是一个辅助性的产业,它是要为整个电力运行系统服务的。但也不能说储能产业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普能从没有觉得被动,因为我们懂得抓住趋势。当前新能源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新能源发电的优化路径就是匹配储能的同步发展,两者在技术和产品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我相信储能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同样能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从而带动自身的发展。
比如我们在印尼有一个岛上项目,当地交通不便,大家都用新能源替代柴油发电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这样的离网项目的市场已经非常大了,也是普能一直赖以立足的10兆瓦以下中小规模项目。
记者:那您觉得储能这个产业如何发展才能与新能源发展同步?
江宗宪:刚才讲到的技术和产品是具体的落脚点,如果要说发展模式和理念的话,那还是一个“系统”理念,要站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辅助性产业应该更“懂”主体,才能真正适应发展趋势,比如储能既要与发电端良性匹配,又要与电网实现良性互动,针对并网、离网、微网分别采用什么模式。储能是辅助性的配套产业,你要清楚你的主体是什么才能适度配套,这个很重要。
记者:普能有哪些比较经典的项目?
江宗宪:国内除了张北项目,在攀枝花也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红格中学用钒液流电池配合太阳能发电解决主要用电,另外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国外就比较多了,在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都有应用。美国南加州有一个3.6兆瓦时储能项目,是利用沼气发电。原本这家为麦当劳供应洋葱的加工商,洋葱的1/3是浪费的,后来用扔掉的部分去做沼气发电,配合储能在用电高峰时使用,这是很好的案例。
记者:站在储能产业的角度,您怎么看待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建设?
江宗宪: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想今后会朝着大规模并网和分布式两个方向并行发展。在储能产业,中国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储能方面的政策出台,但我明显地感觉到政府也在努力地开展调研和探讨,张北的风光储输项目一直在寻求储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和启示,帮助科学制定策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希望能有更完备的政策出台来针对性地指导储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