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 正文

破解AI人才荒!浙江电力用了什么招?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  来源:浙电e家  作者:融媒体中心  2025/5/8 18:13:54  我要投稿  

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席卷而来。DeepSeek等大模型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国家电网正积极探索构建“AI+电力”新生态,推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然而,面对不断涌现的外部产品,电网如何搭建人工智能与电网需求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优秀产品为己所用?

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部、数字化部以及国网浙江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

“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认知的普及和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既通晓、又善用的人工智能人才。”国网浙江电力组织部副主任李骏坦言。

为此,国网浙江电力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做强人工智能核心力量,在破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挑战中破局。

“AI+电力”衍生新的人才需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需进一步与行业深度融合,才能赋能行业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关系变革。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螺旋前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期待其成为未来电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2024年12月19日,国家电网发布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做好供电服务提供“超级大脑”。

根植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创新的前沿阵地,国网浙江电力在前期已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率先完成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部署与应用,超前布局电力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各专业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人才短缺问题日益显现: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尚未实现全员覆盖,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匮乏,传统培训体系难以孵化“懂电力、精算法”的实战型力量。

此外,人工智能对传统电网来说,是非常新的技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尚无人工智能专业。新入职员工中,专业从事人工智能人才较少,且散落在生产、营销等专业中,导致人才未能有效集聚,相应工种、岗位级别等设置也有待完善。

“人工智能与电网应用还存在脱节。社会上的人工智能企业着重通用产品开发,作为传统能源企业,我们需要一群既懂专业又懂人工智能的‘翻译官’,能够将这些产品看得明白、听得懂,能够将电网需求进行有效反馈。”国网浙江电力数字化部副主任王光增指出当前电网对人工智能人才的核心诉求。

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电力系统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仅140余人,且集中于理论层面。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更迭速度快、门槛高、难度大,在大模型微调、智能体构建等前沿领域,既懂电网业务逻辑又能落地算法的“π型人才”严重断层。更棘手的是,传统培训依赖外部专家“输血”,课程与电网巡检机器人控制、作业违章识别等实际场景“水土不服”,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技术迭代速度更让人才培养压力倍增。DeepSeek等大模型掀起的技术革命,要求电力人才掌握多种新技能,并实时更新知识。而现有体系尚未建立覆盖“模型训练—场景验证—业务融合”的全链条培养机制。如何让人才成长跟上技术演进节拍,这不只是当下浙江电网面临的课题,更是行业普遍需破解的难题。

打造AI人才培养“浙电模式”

既然人才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关键,电网如何开展AI人才培养?

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先天优势,杭州诞生了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等多个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国网浙江电力发挥浙江创新和资源优势,以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为抓手,以核心能力培育为目标,通过组建种子团队、完善培训体系等,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浙电模式”,并加强同外部企业合作,全力打造多专业融合、多层级协同的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队伍。

今年三月,在拱宸桥畔,国网浙江电力人工智能实训基地落成,标志着浙江电网AI人才培养破局之路的开启。

这座占地面积420平方米的“电力AI梦工厂”,内设平台实训区与仿真验证区,具备人工智能模型开发、训练调优、场景评测等多种实训能力,为学员提供从算法调优到机器人巡检全流程实操环境。“在这里,学员可以用真实电网数据训练缺陷识别模型,提升人工智能与电网运维的适配性。”国网浙江培训中心管理培训部副主任完泾平介绍。

3月17日,该中心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培训首次开班,阿里云智能集团能源行业CTO黄兵为学员讲授“开班第一课”。培训打破注重知识传递和技能传授的传统模式,更加强调真实复杂问题解决和协作探究,形成“在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育的关键,是分门别类构建起“专业+通用”的立体人才体系,实现技术研发与业务需求的双向贯通。国网浙江电力组建首批“种子团队”。这支来自调度、营销、设备等核心业务部门骨干组成的精锐部队,接受基础应用、数据分析和算法培训等专项培训,他们肩负着“技术翻译官”的使命——将输电线路舞动预测、负荷智能预测等业务需求转化为算法模型,同时把大模型生成的调度策略反哺一线应用。

“专项培训有助于实现重点突破,而加快通用人才培养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遍地开花。”完泾平说。

培训体系重构是关键一环。国网浙江电力开发了16门精品课程与43门线上标课,将通识课嵌入各专业层级培训中,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员工全覆盖目标。首创“场景化工作坊”模式:学员分组解决“新能源并网稳定性评估”等真实业务难题,阿里云、浙江大学等外部专家与内部“双师型”讲师共同指导,不但培养和输送人工智能骨干人才,同步培养24名“能干会讲”的内训师,构建“造血”而非“输血”的人才生态。

与外部合作打开人才培养新通道。国网浙江电力下属多个单位积极深化人工智能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并借此与云深处等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我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产学研一起,和行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社会面。”杭州云深处科技总经理助理姚恒燕表示,“我们需要电力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产品迭代作正向反馈。”

从浙江实践到行业范式

浙江电网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迈出了第一步。面对迭代迅速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电网对此类人才的急切需求,如何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网各专业深度融合?

“要让人才如山间清泉,不断涌出、细水长流。”李骏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打造集前瞻性、实践性、复合性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专家人才梯队。”

国网浙江电力通过“基地+团队+课程”三位一体模式,打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组合拳”,在解决自身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行业破解AI人才困局提供了范式。

而如何实现细水长流,在完泾平看来,目前国网浙江电力新入职的电专业毕业生,许多在研究生阶段都多少对人工智能有所涉猎,但入职后难免一头扎进专业,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能未能充分体现,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类青年人才的托举,挖掘青年人才的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能。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和产学研用融合等方面,一体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以机制破冰,培育跨界融合力。国网浙江电力立足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局,将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统筹推进,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推进机制,制定覆盖全环节、全业务的总体规划。同时,优化晋升通道,让深耕场景落地的人才驶上职业发展“快车道”。

其次,以平台聚能,构建实战练兵场。国网浙江电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理念,更多举办高层次人工智能技术技能竞赛,变电站智能巡检、负荷精准预测等“卡脖子”问题转化为竞赛课题,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业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解决业务中的痛点和难点。

最后,以生态赋能,打通产学研壁垒。国网浙江电力聚焦企业和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面临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加强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合作,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实现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并定向培养相关领域的稀缺人才,推动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双向奔赴”。

当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逐渐形成“强磁场”,AI就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深入电网肌理的“神经中枢”。从巡检机器人在深山铁塔间的精准研判,到负荷预测模型在千万用户侧的智能决策,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节点,AI正悄然重塑浙江电力系统的未来图景。

供稿

融媒体中心 张正华

组织部 郑灿 蒋威

培训中心 孔佳莹

最新议程更新!第五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正在报名中……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