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目前,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将促进能源结构转型,能源供需格局将得以调整,为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能源发展战略及相关法规政策,提升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本文转自:供用电杂志;微信号:DU-World;作者:程林)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由于风电和光伏出力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消纳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是导致大量弃风弃光的重要原因。
由于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物理特性天然具有互补性,电能易传输,具有实现大范围能源资源调配的平台优势,但存储困难,而热能则正好相反,难传输、易存储。热力系统管网中的热水、建筑物本体和空间都具备天然储热特性;热力系统相对于电力系统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时间常数可达数十分钟,对于电能输入的波动和短时间歇具有平抑和耐受功能;加入适当储能(热)环节,时间常数可达到12~24h,可满足电力系统日调节的需求。与传统电力系统相变,电热联合系统中控制手段更多,调整空间更大,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可控性。
图1 能源互联网建设理念
因此,构建基于冷、热、电、气多能互补的能源物理系统,融入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建筑等智慧产业和多类型信息通信网络,实现能源信息深度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成为解决诸多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能源互联网理念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建设能源互联网将成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多能源跨界互联系统示意图
为了响应“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战略,清华大学于2015年初成立了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从政策战略研究、创新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服务孵化等几个方面开展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