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前年6月习主席提出“能源四个革命”,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又指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四个革命”和“创新驱动”,应该是我们当前讨论能源和电力发展问题的总纲!
今年7月1日,习主席又指出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应该是我们编制“十三五”电力规划的具体目标。
1.对我国电力发展现状的分析似乎不够到位.
制定好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我认为需要四方面准备工作:
(1)未来负荷预测。
(2)对现状的分析,有哪些深层次的矛盾?要实事求是,不简单是个能源平衡问题。
(3)对国内外电力技术发展和新走势的认识,大势所趋是什么?
(4)规划思想的反思,有没有创新的思维,还是继续惯性思维?我们哪些传统规划思维是过时的,甚至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没有这起码的四方面准备,我想我们的规划很难达到国家要求。我觉得《征求意见稿》对后三条都反映不够充分!
“电力设备利用率不高,火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输电系统利用率偏低”,这对现在电力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层次矛盾的严重性是否估计的不够?《征求意见稿》还说现在“输电网稳定运行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增加”——现在新常态下,负荷水平下降,输电网冗余加大,安全风险还增加了?这不符合事实也违背常识!
业内大家都很清楚:
(1)2015年全国6000kW以上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降至4000h以下,有的地区达到3000h,这意味着有差不多1/3的火电装机(大约3亿kW,经济日报说2亿kW)在闲置,而2015年全国又净增发电机容量1.4亿kW,"创年度投产规模历史新高",导致供需之间严重失衡。经济日报观点认为原因是“企业盲目扩张”和“地方政府贪图眼前利益”;不知道我们规划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规划的观念是否不符合变化了的新形势?传统规划是以夏大冬大的尖峰负荷为基准再加检修和热备用来安排所有发输配用设备容量的,而尖峰负荷的10%运行不到500h,盘子大了就造成大量冗余,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原因。
(2)全国500kV线路达107993km,每条500kV线路本来可以送120万kW,实际60%左右的线路大部分时间运行在60万kW以下,全国60%的500kV省间联络线平均输送功率也低于经济输送功率的50%。结论是发电设备和电网设备冗余很大,大有潜力可挖。适当改造现有500kV电网应该可以承受西电东输对受端电网的需求!甚至有的网局领导人说即便不架新线路也可以支撑今后5年负荷的增长;
注1:对现状分析很重要
到2015年底全国有15亿kW装机,如果其中火电10亿kW(实际是9。9亿)×6000h=6万亿度;水电装机3亿kW×3000h=9000亿度,核电装机0.4万亿kW×6000h=2400亿度;风电装机1亿kW×1000h=1000亿度,总发电量就远大于<十三五计划>的7万亿度。如果再搞到20亿kW装机,每类电站运行小时是多少?是否在制造过剩产能?
如果说到2015年我们的输电网建设并没有大大滞后于电源建设的话,实际上到处在冗余,即那么现在的输电网应该是可以负担7万亿度电量的输电任务的!《十三五计划》再花1.5万亿元搞输电网建设是否又在扩大冗余水平?
2.电网规划需要新思维,有一些是惯性思维缺乏新意
应该改变旧的传统受端电网规划设计理念——用大电网冗余来应对小概率或极小概率事件,肯定造成巨大资金浪费,是不可取的!搞华北、华东的罩在500kV上面的交流特高压电网是“三华交流特高压网”的变种,是不必要,不经济的,是添乱的,是这种错误规划思想的顽强表现!需要经过严格评审,不应该如此简单地纳入《十三五规划》!这方面我看到网络上谭永才、郭象容、王仲鸿有一篇文章有详细论述,我这里不再赘述。
《规划》中的华北和华东的两个区域特高压环网方案缺乏严肃的科学论证的话,可以将现有区域超高压电网(区域网络可以进行柔性改造)方案同特高压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比较,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有能力、有必要、有义务提供现在真正运行的电网数据,让大家分析比较,不给数据让大家自己想办法,这是无能的做法,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