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近年来,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轮流召开论坛,讨论全球重大挑战问题,其中,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能源首当其冲。从长远来看,人类必将从化石能源走向非化石能源,这个过程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两手抓: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的清洁化,一是新能源能够大规模有效地经济稳定运行。
发展新能源就要克服其随机性、间歇性对电网带来的巨大挑战。
100多年来,电网发展从直流到交流和现代直流,从低电压到高电压,直至特高压,其供需瞬时平衡的特点要求发电可控、需求都了解。现在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供给侧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出力不可控,需求侧又增加了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随机性的负荷。发电侧和需求侧如何平衡?一定要有储能。
储能已经成为一种电力资源。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表明,新能源分布的地区、时间差异很大,供需不匹配就需要能源互联。但储能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可以从更广泛层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能源耦合进行优化配置,比将如电力、氢气、天然气、化工能源等进行转换、有机融合,目的是节能减排,实现方式就是电力电子+储能技术。能源互联要求能源一定要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双向流动,比如可以通过电动汽车可以充放电与电网互动,参与电网负荷峰谷调节,对能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耦合。
储能的范围很广,大到电网的百万千瓦、小到纳米网几千瓦,可以在不同层面实施这种多能耦合策略。
在工业领域就是通过大力推动工业主动配电网技术,发展电力与化工能源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建设工业能源互联网。在社区家庭层面,可以发展基于纳米结构的能源互联网,当然,这种结构不是物质上的纳米颗粒的实体大小,是为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微网,表明其由于量变引起质变,带来系统活力的变化——通过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家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小区内的交直流、氢气、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储能设备,通过耦合来优化配置能源。在我看来,人的行为、能源和信息要互相平衡,要找出能源和信息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利用能源,对能源进行优化配置需要储能。
发展储能是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结果,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在具体推进是,需要通盘考虑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从技术层面,应对多种路线优缺点综合利用,并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政策上,需要合理补贴,更需要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对行业而言,要高度自律,不要低级重复和恶性竞争。
在现有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占比很高、很成熟,但也有局限性,比如对资源、落差要求较高,难以广泛应用。
蓄电池技术基于电化学原理,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化学反应需要充放电时间,即使快充也要20多分钟,比加油的几分钟要慢很多。二是安全性问题比物理储能要差,此外还有环境影响等。
因此,目前的储能技术虽然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有其优缺点,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应用在不同场合,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垄断一切、包打天下。对多种多样的储能技术,要鼓励百花齐放,政府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体制机制,进行监管,让多种储能技术在实践中让市场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