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进入“十三五”,中国接连作出强有力的减排承诺。比如,史无前例地提出将碳排放强度最高降低65%,并承诺到2030年之前,使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需求中的比例提升至20%。
“这意味着到2030年之前,每3年要在每个省装一个核反应堆、每个县装一个太阳能电站、每个乡镇装一个风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在日前举行的“储能国际峰会2016”上分析指出。
要实现低碳排放,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大趋势,而储能技术是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支撑。
此次峰会上,业内专家判断,储能正在逐渐成为市场“刚需”。
储能渐成刚需
到2030年之前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至20%,意味着我国每年要新增约2500亿千瓦时的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其他近零排放的发电容量,其数值接近于美国现有的总发电容量。
“中国的能源总量太大,必须走这条路。”国务院参事吴宗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未来的电力系统必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而光电、风电的间歇性又使得能源储备和调节成为重大挑战。
“我国的用电规模是美国的3倍,挑战更大,因此更需要创新性地发展多种储能路线。”吴宗鑫指出。
今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规划和计划都提出要加快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柴麒敏认为,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战略对储能技术提出了必要性要求,而能源互联网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储能技术、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表示,新一轮电改的不断推进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增加,为储能发展奠定了更加完善的基础。尤其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1%提升到20%,储能的作用更加毋庸置疑。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储能正逐渐成为刚需。”张静说。
迎来“小爆发”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气候目标是最强的。强力目标的背后是巨额的投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该领域推动的投资总值在41万亿元左右,每年新增投资1.6万亿元。
具体到储能领域,投资同样强劲。
“今年年初这几个月,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储能产业在进行大规模布局。”张静告诉记者,以前觉得一个项目3兆瓦已经是很大的容量了,但现在往往是十几兆瓦、几十兆瓦,甚至上百兆瓦。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加州的1.325吉瓦正在逐步落实;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也加入到储能市场中来;韩国、日本市场在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尤其是韩国在2014年年底提出500兆瓦储能调频规划时,国内很多业内人士难以置信。而现在,韩国已经部署了其中近一半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