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3月31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召开弃风限电问题专题研讨会。其中提到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依据,维护风电企业的合法权益,并称2010年到2015年间,弃风限电造成的电量损失为1000多亿千瓦时,相对于三峡、葛洲坝两座水电站全年发电量。虽然笔者认为这个数据到底含金量有多少值得质疑,但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弃风电量这么多,电力供需关系中是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了?如果是电力需求过剩,为何电价依然居高不下?对于风电而言,又给人们带来哪些思考?
风电的另一面,无序投资建设值得思考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曾批评中国风电产能过剩,其中点名批评在甘肃酒泉建设的千万千瓦级的电站,虽然之后甘肃当地官方对这一批评进行了驳斥,但是中国风电产能过剩的事实的确存在。在风电的投资上,政府倡导的口号实际也是稳赚不赔。在《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之前,中国的风电产业实际处于平缓阶段,即便是在2004年的政策刺激下,部分地方政府虽然鼓动投资风电,甚至出现了把大装机容量拆分成小装机容量的方式获得发改委审批权,但总体还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以及“十一五”规划的国家计划推出1000万千瓦时装机容量,法律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使得风电投资者信心倍增。再加上有政府做背书以及当时提及的风电上网电价高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以及其后风电在碳交易过程中获利标杆的出现等,风电投资热情高涨,地方政府也有意核准的扩大装机容量审批。
风电的现实,产能过剩引起连锁反应
风电的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风电的消纳在输送通道上的受限。风电场距离链接到电网的距离过远,缺乏必备的输送通道,而电网企业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输送通道的建设费用。即便是长距离的输送通道,受并网技术和传统化石能源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在电能输送执行上处于疲软。再加上一般风电场建设地区都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电能的消耗量本就不大。因此,风电就出现了发的电量向外没有输送通道可以送出,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消纳不了,因此风电出现了形式上的过剩。
风电的形式上的过剩带来了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就是风电投资者的亏损,其次严重威胁了产业链中的风电设备制造业。风电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风电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由于一些缺乏生产制造的预警机制的国有企业,生产生产计划紊乱造成了库存积压,然后企业间打价格战,计划是全产业链的亏损,上下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再者,风电产能过剩的现象也表现在了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大跌,甚至到了关门大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