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世界第四,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二战后的德国坚信自由市场能够激发经济活力,德国也因此从废墟中崛起,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对于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电力消费总量也位居欧盟首位,达到了5970亿度,约为中国电力消费量的1/10。德国人口8,110万,最大负荷约为8,200万千瓦,拥有约2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德国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依赖煤电,自90年代起,德国就推行其能源转型政策,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比例达到了30%,其中风电13.3%、光伏发电5.9%、生物质能发电6.8%、水电3%,相比之下褐煤发电24%、硬煤发电18.2%、核电14.1%、天然气发电8.8%。德国因为其极高的城镇化水平,电网覆盖率高,网架坚强。德国输电网分为220kV和380kV两个等级,线路总长3.5万公里。配网层面,高压配网(60kV到220kV)7.7万公里,中压配网(6kV到60kV)49.7万公里,低压配网(230V到400V)112.3万公里。
好的开局:跑步进入零售竞争市场
德国在1998年电改初期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从批发竞争市场开始逐步推进改革,还是一步到位进入到零售竞争市场。在全国范围激烈的讨论之后,德国人选择了直接开放电网,赋予所有终端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的权力。电改要求原本垂直一体化的大型电力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业务拆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区域性的能源集团不断重组和整合,最后形成了如今四大发电集团(E.on、RWE、Vattenfall、EnBW)和四大电网调度区域(Tennet、Amprion、50hertz、TransnetBW)的格局。虽然电改于1998年4月28号德国《电力经济法》修正案生效后就已经启动,但是部分关键市场细则的讨论一直持续到2001年秋季才有定论。这段时间内,一系列对德国自由化电力市场影响深远的规则被制定出来并在未来被不断的修改和丰富,其中包括:
•电力零售侧放开,终端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
•开放电网使用权,电网运营商不参与市场竞争
•以平衡结算单元为主体的电量平衡机制
•日前、日内现货市场与多级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协同合作的市场结构
•依照电压等级逐级套算的过网费计算模型
德国电力在电改前的几十年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9大电力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全国几乎100%的市场份额,当时也不乏鼓吹垄断体制优势的学者。在这种情形下德国能够直接过渡到零售竞争市场既体现了德国政府锐意改革的魄力,也有欧盟推动其成员国电力工业改革的决心与支持。
波折不断:电改中行业协会的兴起与没落
各国电改中,如何处理电网的自然垄断属性,如何计算过网费一直都是难点。德国最初选择了一个与其他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电网使用与过网费计算方案。在德国的电改初期,电力相关行业协会对于部分规则的制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其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素。德国历史上长期由大量的小国组成,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强调区域性,反映到电力行业中即区域性的电力垄断。垂直一体化的大型能源集团和各地政府控制了德国电力几乎所有的市场份额。为了更好的划分地盘,电力行业协会就成为了代表着各方利益进行协商谈判的代表人和协调人。电改启动一个月后,德国电网、发电与工业协会就开始讨论市场放开后的相关细则,这就是德国区别于其他欧盟国家的行业协商制度。电网监管方案和过网费的计算方案是历次协商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