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 2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工作的通知》,要求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挖掘电能消纳潜力和电力系统辅助服务潜力,着力解决弃风、弃光问题。通知的第一条,即指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积极参与直接交易并逐步扩大交易范围和规模。
而就在月余前,五大新能源国企刚刚上书国家发改委请求政策支持。其理由是在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的直接交易中,新能源因无法保障交易量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时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一纸通知,其态度似乎也趋于明朗——让新能源企业和火电企业共同竞争。
然而,在过去几年“大干快上”的新能源发电企业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境地。
“2015年可能是这几年弃风率最严重的一年,我所在项目的弃风率超过40%。”华能新能源下属的一个甘肃风电项目经理告诉记者,为了享受没有下调电价前的电价政策,去年风电企业都加大装机规模。但发出来的电无法消纳,企业投资利润受损。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去年“弃风弃光”形势严峻,以甘肃省为例,弃光率31%、弃风率达39%。
当中国进入电力过剩时代,火电与新能源的竞争和矛盾更加激烈,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市场在哪里?”而“弃风弃光”难题,更是一场交织着中央和地方,环保与市场,企业和企业间的多重利益博弈。
错位的电量直接交易?
为解决新能源消纳,不少地方政府试图进行机制性的创新实现突破。
以把新能源作为升级转型的支柱产业的甘肃省为例,该省创新手段包括了让新能源企业参与直接交易以及发电权交易。
在2015年11月,甘肃出台《2016年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细则》,发电企业的参与主体包括了所有的火电企业和水电企业,也囊括了已并网发电的集中式光伏、风力发电企业。
然而在2015年,甘肃省仅是在小部分新能源项目中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