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力能源领域拓展
《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中国能源对内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保供转向系统优化,主要思路是控煤炭稳油气增风光,同时能源价格和体制改革全面提速,电力和油气领域将是主战场。而对外战略也面临调整。除了以往的获取资源外,“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谋求国际话语权。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能源处处长郑方能认为,在全球政治、经济以及能源发展生变的环境下,“要树立开放的、新型的能源安全观,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和全球能源治理,还要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强化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合作,引进来,走出去。”
“以往我国的能源战略规划更多是石油战略储备和进口多元化来考虑能源安全,走出去主要是为获取资源,而未来这一点将有所淡化,‘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首要目的是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搭建能源话语权的平台。”高世宪也认为,此外,还有装备产能走出去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根据中科院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共同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亚太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主题报告,东北亚地区可以推动的重点项目包括,连接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部分地区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建设,把曹妃甸建设成连接中俄、中亚和海上液化天然气进口与环渤海、东北亚消费市场的天然气交易中心港。
同时,“一带一路”还将推进中蒙铁路并轨和电网互联建设,重点研究与推进蒙古国锡伯敖包向天津、布斯敖包向山东的特高压送电建设。
此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中俄电网互联互通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特高压将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大型发电基地的电能送到中国。中亚天然气D线工程和环里海油气管道,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等在内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以及中亚、西亚远距离输电线路建设等都是重点合作内容。东南亚水电合作和电网建设将继续推进,未来将建设和升级四条输电线路,实现“中国-东盟”电网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