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辽宁省节能监察中心、沈阳工业大学(营口)工程技术研究院、特变电工(沈阳)高压开关研究所、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杨田、刘晓明等撰文,以电网发电-负载混合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混合模式矩阵、计算相称系数等手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电网具有介于随机网络与规则网络之间的中间特征,呈现非相称网络特征。
通过建立基于随机模式和规则模式的储能电站接入模型,研究储能电站对电网相称性的影响。随着储能节点接入数目的增多,电网的相称性增强;规则接入方式更易影响相称性。
储能电站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类型的储能方式构成的储能系统,其可有效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峰谷差,平滑负荷。通过调整储能电站的运行方式,对分布式电源送出的电能进行贮存或调节,并将分布式电源高质量的接入电网;也可利用储能电站系统电力充沛时贮存电能,在电力紧缺时释放电能,解决供需矛盾。
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首先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能源互联网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改变能源利用模式。里夫金认为,支持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接入是能源互联网最大的特点之一。传统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运行模式将会被“储能联产联供联用”的模式取代,而其中储能电站将是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可以预见,目前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运行模式将会被“储能联产联供联用”的模式取代。
长期以来,电网的动态行为分析多是通过基于还原论的“仿真-建模-求解”方法实现,难以合理解释由小故障引发的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的内在机制[3]。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通过电网自身拓扑结构分析,以研究故障传播机理与临界动态行为,进而实现系统重构再设计与优化。
传统电力系统节点可分为发电型和受电型两大类,例如,发电站即为发电型节点,变电站则是受电型节点。但增加储能系统后,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功能将相应改变,例如储能型变电站蓄能情况下可视为受电型节点,放电时又可视为发电型节点。
储能电站因其“发电-蓄电”的“角色转换”会对电网运行产生直接作用与影响,而电网拓扑结构也必然随之变化。其中,储能电站的“角色转换”对网络相称性的影响最为直接。相称混合性(AssortativeMixing)又称相称性,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在网络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节点倾向于同具有相同特征的节点连接则称其为相称(Assortativity),如节点倾向于连接到相异特征的节点连接则称其为非相称(Disassort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