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储能电池在推动各领域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同时,各行业对电池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制造与成本等,考量因素不断增多。然而,并没有一种新型“万能电池”的存在,这是杨裕生院士在本次论坛(第四届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院士论坛)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电网用电池是个新事物
现代用户对电网提出越来越高的可靠性要求,这不仅需要电网的智能化,也需要规模储能。大规模新能源并入电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大、难以人为控制的特点,直接并入电网,会影响供电质量。为了实现稳定、均衡的供电,将电能“存”起来,其技术研发愈发迫切,开发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以铅炭电池为例,杨裕生院士强调了其低成本、安全、原料易得、可靠、产业化技术成熟等显著优势,铅炭电池也已经成功应用于城市微电网、风光储能电站、风电路灯等系统,还能为各种电动汽车提供动能,是符合我国产业布局和制造水平的一种储能电池。
对于电网使用电池储能,杨裕生院士指出,电网用电池是个新事物,要根据规模大的特点,发展电网储能电池。可研究的方向如超级电容器用于智能电网调频;铅炭电池用于智能电网的功率平滑,也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网及家用;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可参与竞争。
电池发展应兼容并包
目前,储能电池有很多种,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超级电容、钠硫电池等,在比能量、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各方面有所差异。
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电池”,杨裕生院士这样解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轻言‘某电池将取代另外的电池’。”有言论称“世界进入铝电池时代”,发展“镍碳超级电容”,其实是偷换概念、夸大其词的说法。
电池发展的过程与其他事物一样,需要长期的创新积累和科学论证。杨裕生院士对电池发展的未来仍很有信心,但他强调,对于电池技术的“下一代”,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反复认真论证“下一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