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三五”,高端能源装备由大变强的目标更为明确,将进一步提高电力装备等优势行业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常规产品继续提高性价比,积极推进重型燃气轮机、大型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以及光伏等发电设备、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高效储能设备、先进电力电子器件等国产化。
记者:在经济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哪些新挑战?应该如何取得取得突破?
陈斌:经济新常态下,机械行业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趋于活跃,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型核电、水电、火电和风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等高端装备自主化水平明显提高。
但我们不仅要注重这些硬的东西,更多的还要关注“软环境”的营造。比如技术、标准、规范的提高,这些才是建设工业强国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生产关系的理顺,包括研发创新体系。特别是企业跟高校的关系、跟科研院所的关系、跟银行的关系等,只有把这些关系理顺,建立一个非常健全的体系,才能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的国产化,都证明了产需双方紧密合作对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继续坚持并推广这一经验。
记者:为了特高压的大规模开工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了特高压设备租赁公司,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租赁信息和重大装备的资源共享。对于这种模式您怎么看?
陈斌:租赁这种模式其实很早就有,这是一种企业组织方式创新。但是在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展起来。我是赞成成立租赁公司的,尤其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曾经提过一个建议,就是工程机械行业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成立设备租赁公司,囊括工程机械企业、交通部门、施工单位等,通过模式创新避免恶性竞争。
国家电网公司的这种行为值得肯定,尤其是大型工器具的施工设备,它的残值很高,一台机械用几十年也是有的,通过租赁方式把这些过剩产能组织起来,能很好地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这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也能带动上下游装备企业的发展。
记者:租赁公司能不能做成全球性的企业?
陈斌:完全可以的。比如特高压设备租赁,哪里有项目开工,施工方就可以跟着去哪里建设。国外也有很多租赁公司是国际化企业,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全球性的企业,一定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营,有规范的法律法规,先进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