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备用网在线讯:日前,在南方能源监管局举行的“2013年南方区域电力监管指标体系评价情况通报”座谈会上,酝酿多年的《南方区域电力监管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正式亮相。同时,2013年度南方区域电力监管指标评价实施的具体情况也同步对外披露。
据了解,围绕提高监管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标,南方能源监管局一直致力于监管规范化与制度化。早在2006年该局便已组织开展了电力监管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随后,于2010年出台了调度监管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工作;2011年,建立了电力企业财务成本指标排序及发布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南方区域的监管实践,并借鉴欧美、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指标化电力监管经验,该局研究出台了《南方区域电力监管指标体系》,将发电、输电、供电、调度等全面纳入评价范畴,以可视化数据将监管对象运行情况予以真实呈现。
那么,这份历时数载的指标体系特点何在?在具体落地实施中又成效几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南方能源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并围绕2013年的具体评价情况对该指标体系予以解读。
72项指标实现发、输、配、供量化监管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能源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内能源领域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能源监管亟待创新理念和利用现代化手段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现实问题。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监管指标体系并搭建与之相匹配的监管信息系统,成为提升监管效率和监管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对此,南方能源监管局从2006年开始便迈开了监管指标体系的探索步伐,通过梳理电力监管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并开展试评价工作,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
翻开指标体系不难看出,发电、输电、供电、调度等电力系统多个环节被囊括其中,并通过多维度评价指标使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得以量化呈现。其中,发电类设有24个评价指标,既涵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脱除率等大气污染防治类的关键指标,也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发展类指标。输电类设9个评价指标,包括衡量输电损耗的电网综合线损率及输电效率类的输电线路利用率指标等。供电类则下设了28个指标,包括涉及民生的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指标,评判电网公平开放的电网接入情况,衡量电网规划科学性及运行效率的电网容载比、单位成本偏离先进水平值等多项指标。调度类设有11个指标,涵盖评价调度公平性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节能发电调度序位偏差及电厂合约电量完成偏差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