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营收上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历数近十年来优秀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很难找到第二家像华为这样受到争议的国际品牌。不过针对中国品牌在国际主要发达市场,如美国、英国等等,政治因素一直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这也是华为难以完全彻底国际化的因素之一。
部分媒体、部分地区认为华为神秘而且不透明,甚至把华为视为一家“侵略性”的品牌,这对于一家全球优秀品牌而言是难以想像的。
5月初,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罕见的在伦敦接受了国际媒体的采访,这样解释华为低调不愿意见媒体的原因——
“因为我个人比较羞涩,不愿意面对社会的荣誉,回避这些的时候,就回避了媒体。所以我也慢慢走向开放,让大家看到我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让华为最后一点神秘的面纱被撕掉。”同时表明华为会越来越透明。
此举显示,虽然任正非在华为品牌传播及公共关系的建设上迈出艰难的一步,但是,还远远不够。
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一旦当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国际品牌后,品牌的管理、文化必须保持透明、公开和开放的姿态,处理好与当地媒体、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让利益相关方了解并支持品牌,管理好品牌利益相关方的预期,才能赢得宽松的国际化环境。
华为由于忽视了这一点,在美国市场上的开拓和发展上栽了大跟头。
近几年来,华为在美国市场一直不顺畅,原因在于网络安全、知识产权、政治及公关等多种因素。华为在美国被误解和指控,与竞争对手思科的背后策划有很大关系。
然而,自我反思后发现,竞争对手、当地政府、客户和民众对华为品牌和文化的不理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反映了华为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与当地媒体、政府和公众沟通不畅,引发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忧虑,造成了对品牌利益相关方预期管理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