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的计算尚未考虑储能电站的实际效率等因素,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认为,相对于储能技术所投入的巨大成本,弃风是否是更具经济性的选择?
“弃风是一种手段,从以上数据的表面看来,为了解决弃风而上储能设备,肯定是弃风显得更为经济。但对一个风电场来说,弃风不是唯一的问题,风电质量、风电预测、风电低压穿越、风电带给电网的调峰调度等问题,储能技术都能给其带来效益。”
迟永宁也向记者提到,美国威斯康星州公用电力的北方环型输电网5个节点使用了6台小型低温超导储能电站。“电站2000年6月起开始运行,在此后3年半运行中,总共在该环网上抑制了2000多次电压暂降,大大增强了该地区的电压稳定性。”
白皮书指出,从系统每千瓦时的造价来看,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锌‐空气电池成本较低。尽管近年来其他储能电池的成本都成下降趋势,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很难和抽水蓄能等在造价上形成竞争。另外,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超导储能从造价上看更适合提供短时功率型应用。先进铅酸电池无论从每千瓦时造价还是每千瓦造价来看,都有一定优势,但该技术尚未成熟,所以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政策制定激励了谁?
目前全球对储能的政策支持主要有持续投入多种储能技术的基础研发、直接资金支持重点项目、上马示范项目论证储能系统应用、财政补贴对使用储能技术的用户方进行鼓励等四种形式。现阶段我国已将普遍将储能定义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但尚未出台独立的储能支持、和产业发展政策。
俞振华提到,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用户侧储能系统的付费机制。事实上,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技术的接入目前在全球都没有统一的付费标准,而我国的相应政策应该支持哪一方?是发电、输电、配电还是用电?哪一方又应该为储能技术带来的效益买单呢?